中华黄庭禅学会2021.11.11电子报

一、主题文章:看到了我的“好名”

在直指内心的观察中,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有好名之病,这也正是让精气神不断流失的大漏洞,前进有了方向。

二、问答集锦:经典这么多,要从哪开始?

一直觉得三教经典很难理解和切入,听师一席话,瞬间有了方向,只要踏实练习和验证,活出无悔人生不是梦!

三、耕读乐活:痛并快乐着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他在跑步、劳作中,浅尝到了烦恼即菩提的真味,体验到身中阳气的疗愈之功,果真本性具足!

四、经典故事:三让天下

泰伯把本属于自己的江山,不露行迹地让给了弟弟,正因为他的德性,才有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看到了我的“好名”

作者:知了

国庆期间长沙耕读营开营,经历多次的争取和被拒绝,终于在开营前收到了确切的通知,我可以去参加了,有开心、期待、担心、恐惧……

这几年跟着讲师学习经典,练习谦卑、恭敬和为人好的心,很多时候自认为能够做到受得委屈、听得闲话、耐得寂寞……以为自己真的已经能够做到了。

这次耕读营里面,练习观察自己内心是人欲还是天理,发现自己居然大部分时间都在人欲上。阳明先生说:“为学大病在好名。”一直以来自己没有好的才艺、身体也不好,一直在团队里面定位为弱者,自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和资格“好名”,所以就认为自己没有“好名”的习性。那到底有没有这个“好名”的大病呢?

遇到助教,很想去聊一下,请他看看我的气养得还正吧?突然看到自己的小心思:“助教应该觉得我气养得还不错吧!”这样直白的求认同、好名,之前自己居然都没有留意。其实也有看到过,只是很容易放过自己,没觉得需要去“格正”。

第一天分小组分享,我们组没有人主动组织,有人说:“你是组长!”我突然吓一跳,有些慌张,马上一个“怎么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没有人告知我一下”的言上来。来不及细想,马上组织起来,大家都很积极,我也对于同修的分享适当做点评,心想:“我能这么及时转化角色,大家应该会认为我还可以吧。”马上有一个尴尬上来,为自己这么连续地“好名”有些不好意思,意识到自己在人欲上编织故事,立即轻松回到感觉。

第二天晚上,一天行禅下来,回来小组分享前,同学悄悄地说:“我们组的组长好像不是你!”脑袋“轰”地一声响,尴尬、懊恼、自责、还有“我为什么不能当这个组长?”“我要淡定!”表面上还要装出波澜不惊的样子。我在干吗?人欲上来了,我在打压我的气血,这样子明显的“好名”,难道我都要放过吗?及时回来练习,回到感觉,松开胸口多余的力量,让那个冲上来的气血自由,当下轻松下来了。

这么隐微的内在发生,还如此的密集,居然一直视而不见,难怪《中庸》里面说:君子慎其独也。我这个“己所独知”的地方,竟然藏有这么多的私欲,难怪这么多年站桩静坐、养气功课严格执行,也没有能把气养起来,原来是有这么大的漏洞在这里!

太感恩这次的耕读营,让我有机会看清楚自己如此多的人欲,才有机会去“格正”,方向进一步厘清,继续前行。

本期目录...

 

经典这么多,要从哪开始?

作者:张庆祥讲师

学生问:

请问讲师,我想要活出无悔的人生,但国学程度不是很好,请问可以从您讲解的哪一部经典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拿来练习运用呢?

张讲师答: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围绕在仁义这个主轴,围绕在心性这个主轴,但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平易近人的、比较容易懂的,那就是《论语》、《孟子》。

然而一般人对《论语》、《孟子》也有所误会,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它很浅,觉得它老生常谈。但它真的很浅吗?不是的,其实它从最浅到最高深全包了啊!用最浅的字谈最深的性理,这就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的特色。

现在大学中文系的人也不少,但问题是很多中文里的关键词都被误解掉了。譬如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致知、什么是仁、什么是义等等,看似简单,但这些是从汉、元、明、清以来,真正了解的就不多了。

不信的话,你看历史上那些大儒,朱熹、陆九渊等人,彼此间依然存在着争议,并且还曾经为此进行公开的辩论,而且辩到最后依然没有个确切的结果,依然是各说各话。这就表示什么,表示这些简单的名词,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连研究一辈子的大儒都还弄不清楚的事,又岂是一般人查查字典、做做表面文章就能了解的呢?!

但近代儒者有没有懂格物致知的呢?有的,王阳明好不容易解对了,《传习录》确实是值得后世学习的真知,但阳明心学却也埋没于千千万万腐儒之中,除了少数有真见地的人之外,又有谁知道他是近代唯一解对的大儒呢?

很庆幸地,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接触经典,而且各主要宗教的经典都不排斥,我多少都有接触,更庆幸的是我遇见世上一等一的高人,而且有缘能投入他的门下。我的师父讲经说法,都是从个人的身心性命这个主轴开始教导起。

所以我每当碰到各教经典中那些令人迷糊误解的字句时,我都习惯性地往自己的内在去观察、去比对、去验证。久而久之,我忽然发现,这些圣人留下的经典,句句都是实学,句句都可验证,句句不离心性,更不离现实的生活。

几年的基础后,我发现当我再碰到三教经典时,开始有触类旁通的变化,开始可以窥见古人所要表达的心性根本。而后再观照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解释各教的经论,无不融为一体,至此方知自古圣贤一条心。

各位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慢慢开始听我解的经典,相信你很快就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因为各教都是围绕在同一个主轴、同一个真相,文字虽不同,但所表达的本真并无二致。佛家、道家的用语往往比较玄,但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玄的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儒家的用语往往平实,优点就是让你以为懂了,缺点就是你有可能看轻它。所以最鼓励的方式,就是三教经典要合参。

三教合参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可以互相补正,你可以少掉很多因为语言文字的障碍所造成的片面的、狭隘的执着与见解。因为你解释一旦狭隘了、偏执了,经义就尽失了。

比如说“仁”这个字,你若解释成爱人,这当然是对了一部分,但那只不过是对了仁的百分之一而已。用百分之一的见解,去以偏盖全,那么仁的真正意思就不见了,就被完全催毁了!你不信吗?如果此时我告诉你说,孔子的“仁”就是金刚经里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相信吗?这说来话长,我们就点到为止。

因此,三教经典最好合参。如果您对经典有兴趣,您可以从《论语》、《孟子》作为入手。有兴趣的话,《道德经》、《六祖坛经》、《金刚经》等可以慢慢深入。届时您必能感受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三教经典原来是用来相互补正的。

但如果你要追寻的是学问的最根本、最源头,那么答案就是《易经》!《易经》称为万经之王,《易经》也是类比学之王,那绝不是浪得虚名的。熟读《易经》后,再回过头看一下各教的经典,那每一本经典简直活似个大白话。然而问题是,你要开始读《易经》之前,如果其他经典你都未曾涉猎,那也是完全无法进入。

读任何经典都是有诀窍的,当然读《易经》也是有诀窍的,因为他们总不外围绕在一个主轴上发挥的。最近我不是刚好在解《易经》吗?从《易经》里面您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什么是仁;体会到如何才是定静;体会到精气神的生机是如何得到长养的;体会到为什么见性是成佛的唯一正路;体会到人跟宇宙之间是怎么合一的;体会到真正的修炼到底是什么东西,而又该从哪里入手……

《易经》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不同环境、不同时机的当下,该如何自处、该如何权变;它告诉我们顺境该如何、逆境又该如何;告诉我们高位时该如何、卑位时又该如何……假如您想要如此缜密地了解学问的话,那就唯有《易经》了!

假如您想要知道为人处事该怎么存心、做事该守哪些规矩,那就是《论语》。如果你要知道怎么权变、怎么把握大原则,不被那些妖言惑众的言论给欺侮,那就是《孟子》。如果你要知道内在的心性是怎么修持的,那可以研究佛家的《六祖坛经》,它是进入佛经很好的入手处。

总而言之,如果您确实把这些经典往身中比对后,您必会触类旁通,必然发现万法归一,必然发现道也好、仁也好、中也好、性也好,都在讲同一个真相。

为什么我上回讲“无悔人生”的主题时,把“仁”这个字摆在人生必谈的第一课题?为什么我不去谈浅显易懂的主题?为什么不谈夫妻如何相处、父子如何相处、婆媳如何相处的生活日常?各位,这些,外面各种补习班不是很多了吗?不是各说各话、无所适从了吗?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从根本谈起,导致越学越迷糊了。你没有发现专家越多,世界越乱了吗?

如果你真的对人生这么多的学问有兴趣,你想做一次根本的学问,那么你要趁年轻,趁有精气神的时候、有朝气的时候,赶紧惕厉奋发。只要对准了正确的方向,应该立即开始奔跑。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您就能尝到触类旁通的喜悦。

您触类旁通的时间,一定会比我短,因为我已经把经典的根本全部都贯通之后,才全盘教给你们的。我的任何一堂课都是三教互相补正的,都是整理好的,都是触类旁通才给你们的。这为您省下无数的时间精力,使您事半功倍,只要您肯努力,收获必然比我还要巨大的。

本期目录...

 

痛并快乐着

作者:杰

反观有得,则光明自复。

这次耕读营,在课堂内外的体验中,在与同修的互动中,照见了自己诸多的习气、毛病,看到了被自己藏匿的很多细腻、隐微的情绪,更加可贵的是能够有机会借着这些宝贵的“有情之物”,在张庆祥讲师讲解的心法主轴上,在诸位前学的引导、聚焦之下,得以一层层地拨开迷雾,直抵心性解脱的第一现场,浅尝烦恼即菩提、痛并快乐着的千古一贯的真味。

一顿饭的多与少,两根木桥的上与下,三五成群在耕读中的应对进退……背后的禅机无数,只待有缘人反观自见。

话说,一日农场割草、抱草,自己玩得貌似有味,不想,学长大哥来了之后,一个箭步过来,抱起一大堆的杂草(其中还有带刺的荆棘),三下五除二就清干净了新平台上的场地。看着学长大哥那份干活的气势——开阔、无畏、果决、麻利,反观自己的小心、谨慎、拘逼的气机,一下子显露无遗!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迎着那个有些怕怕的、微紧的浪头,学着他的样子,我身边的杂草也很快清理完成,实时反观身中的气机,活泼和开阔。在自己心性未稳之前,非常需要同学们共修、互相照镜子来淬炼心性的机会。

近年来,我的脾胃虚寒,一直在试着调理。来农场之前,有试过中药,有效果——寒气会顺着二便往外排,但是成本高(每天300元的中药费),效果有限,且会反复。反省之余,应该是源头没有根除,中药调理也只是一时之偏,并非长久之计。

助教带着我们一起“禅跑”(带着觉知跑步),然后再站桩和静坐。哇!第一天我就感受到大汗淋漓、寒气不断往外排的惊人效果。没有任何药物的干预,只是顺着天时,让身中的阳气升腾起来,体内的寒气自然而然会往外走。很感恩这样的体验。

这次耕读体验营,虽然不是在中岭山上,却也是在这疫情特殊时期很好的一个“过渡”——同样也有张讲师讲解的心法传授和聚焦,有各种内观环节的体验和分享,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留下来的点点滴滴的温暖沉淀……

几日的耕读体验,如白驹过隙,现在回想起来,还好像是昨日的事情,行禅中的点滴体悟,化作满满的感恩和祝福,愿这门千古一贯的“大学问”能够造福更多地球村的村民。

本期目录...

 

三让天下

经典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摘自《论语》泰伯篇第八

张讲师讲解:

殷朝时代,陕西滨州有个小国,因受敌人的侵犯,国君古公亶父迁居歧山之下,就是周朝的始祖。后来周武王伐纣而有天下,就尊古公亶父为太王。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但古公看中季历的儿子,名昌,就是后来的文王。刚出生的小婴儿他有圣人的瑞相,所以古公亶父有意跨过太子,也跨过二子,要传给三子。他也不是喜欢三子,是喜欢三子的儿子,看出文王这个小婴儿有个瑞相,要传给他。但是他不好意思说,因为法定上谁才是王位继承人?是泰伯。

泰伯跟二弟仲雍了解古公的意思,所以在古公生病时,托词要去南方采药,然后两个人就闪到了江南吴地。为了怕又被找回去当国君,就在当地断发纹身,学蛮夷之邦刺青,想要终身不出了。他这一招很有用,因为在中国,刺青的人表示罪人,犯什么罪脸上刻什么花纹什么字。

伯仲二兄已经出去了,那季历就被锁住了,两个哥哥都出去了,不能没有人陪父王嘛,只能在家侍父。到古公亶父过世的时候,季历就奉他的父亲的命接伯仲回来奔丧,泰伯跟仲雍他们两个商议要把这个王位让给季历。

季历他是第三个,各位,如果你排行老三,你敢不敢受啊?你也会不敢受啊,对不对?所以泰伯他就说了自己已经是断发纹身,如刑余之人,在中国来说,没有办法领导人,不能够再治理国家,于是就跟仲雍再次出奔到吴国去。他们两个再三推让,所以季历一个人没有办法,国家总要有人哪,就半推半就被推上去,立他为君。

后来季历传位给昌,成为殷朝的西伯,就是文王,昌的儿子名发,他伐纣成功,就是武王。武王尊昌(他的父亲)为文王,追溯文王的爷爷为太王,就这样开启了周家八百年的基业。

因此孔子称赞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极点,我们先别说他让一个天下多高。各位,让一部摩托车怎么样?让个汽车给你的哥哥怎么样?让个房子给他,你这样想就知道让天下是什么东西,对不对?

泰伯要当时没有这个德,周朝的八百年基业没有办法建立这么长远的和平,他这一让的价值高不高?坦白讲,周文王能够成就他的基业,他感谢的是他的伯伯,可是这个事情因为当时也没有人宣扬,也没有人知道怎么样称赞他,所以“民无得而称焉。”不晓得怎么称赞他,不过没有人称赞他,泰伯会不会很懊恼?不会!他不会为这个虚名再懊恼的,他一再地让天下给季历,人民不知道怎么称赞他的德。

我们有时候做一点好事啊,我们想说:“啊,他们都不知道,当时要没有我的话……”我们会常常习惯性地用这样的口吻,但古圣先贤他们做的事情默默无闻,心甘如怡。

——摘自张庆祥讲解《论语》第73集

本期目录...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