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21.08.11电子报

一、主题文章:牙痛的好处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她抓住三次拔牙的时机,主动去练习细致体察身心的感觉、内观习性,在立志和面对习性上,都有了宝贵的收获。

二、问答集锦:为什么要读经典?

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为何?怎样才能选对正法一门深入呢?走过的前人,将核心答案,都凝萃在博大精深的经典中。懂得深入通读三教经典去找寻答案的,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

三、禅院轶事:嘿!锄头拿去

久违的行禅,锄头!一锄功夫见真章,从弱鸡样到眼睛发亮;从胸膛闭锁到充满干劲,重拾锄头,打开不同层次的心体体验!

四、经典故事:去彼取此

季子治理亶父三年,巫马期微服私访,视察成果。暗夜里见一抓鱼人将抓到的鱼放掉一半,遂上前询问缘由,了解了季子以身作则、去彼取此的治理智慧。

 

牙痛的好处

作者:宜谦

《传习录》中阳明先生提到“病物亦难格”,近期切身有感。

最近一个月,连续三周,拔牙四颗,几乎每天都在“有感觉”中度过。

第一个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于身体上的痛,拔牙处会痛、脸会痛、头也会痛……

第二个感觉,是心里的哀怨、委屈,别人少了问候会哀怨,多做了一些家务会委屈……

拔第一颗牙的时候,以上两层的感觉(身体、心理)都在,继而自己身体、心里都很难过。

在拔第二颗牙的时候,尝试不吃止痛药和消炎药,准备好好去经历这个痛,当天下午麻药过后,静坐去体会最痛的地方,松开身体和黄庭,静静去感受,而后黄庭不自觉又紧起来,继续放松。

之后先生回来,靠着他,委屈的感觉又起来了,牙齿的痛加上委屈的感觉,让自己伤心地哭起来。在哭的时候,还是尝试去放松肩膀和黄庭,居然哭得比较畅快。如此也度过了最艰难的半天时间。

第三次拔牙,对自己身体的痛与心里的感觉有了一个预见性,因为拔了两颗牙,就吃了一颗止痛药,休息了一会儿,疼痛感不如上次拔牙。

但这次最重的感觉是来自心里:先生没有主动发信息问候,一个计较的感觉起来(平时也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先生回家没有主动申请洗碗,一个批判的心又起来了,内心的言是:我都这样了,你咋还不主动一些?这些时候,看到自己的志偏偏倒倒,立马立起来,主动发信息问他到哪里了;看着内心的言,自己主动收拾去洗碗。做的过程,觉知内心的状态,不造作,看着自己的不情愿,去做正确的事情,做完之后内心就会开阔很多。

生病的时候,习性更容易冒出来,抓住时机去练习,心甘情愿更容易出得来。

越练习,越发现心是有惯性的。多一次计较,往后就会习惯性计较每件事情;多一次退让与不计较,心就会越来越开阔。最难的就是情绪起的当下,把自己拉回主轴,把志立稳,逆着习性做正确的事情。

本期目录...

 

为什么要读经典?

作者:张庆祥讲师

学生问:

请教讲师,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

张讲师答:

学习,就是因为我们自认有所不足,我们有很多的不懂,很多的不知所从。不论谁给你答案,你还是会纳闷,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谁才是对的,你无从判断。然后如果这件事情,很多过往的圣贤都讲过,而且都有同样的见解,都指向同一个答案的时候,那会让不知所措的你有所依据,可以立定脚跟,会让你无所怀疑。

为什么你这里学学,那里又学学?那正是因为你还在怀疑,还在纳闷,因为你一直没找到真正的答案!各位,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六祖他碰到五祖后,就不再到处去学?为什么他就那么笃定,那么一了百了,不再需要别的答案似的?你有没有发现,你到处学,想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希望能凑出个什么答案。然而当你有一天悟透那真正的真理,你必然会发现,那答案根本不是凑出来的,东拼西凑来的叫四不像,没有一样是真的。悟透就是悟透,见证到的就是真理,一翻两瞪眼,丝毫没有拼凑的空间。拿到就是拿到了,真理在你身中,谁也抢不走。

为什么你要断简残篇地去拼凑,因为你没见过自己心性的真相,然而你的方法,却是到处去拼凑,而不是停下脚步来,好好观照你的心,这不是越走越远了吗?没错,研究科学是需要一点一滴去拼凑的,但研究本性不是!本性就在自己身体里面,你所需要的,只是往里面去观察而已,见到就是见到,没见到就是瞎猜,那是凑不来的!

你有看过达摩到处去学的吗,还是六祖到处去学的吗?没有!这时你可能会说:“那就是要一门深入啰!”问题是如果你在一个错的地方,一门深入也没用,那不是刚好错到底了吗?发现它是错的,那就得赶快跑,直到你找到有一个是对的,那就不能再跑了,就得好好抱紧,此时再跑就失之交臂了。

现在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你会碰到一个真学问,而不必再奔波拼揍了?如果你仔细研究过三教经典,这些亲自走过开悟道路的圣贤们,会给你充分的指引,你会发现他们所谆谆教诲的,正统的法门不外几个重点:一是讲性必须讲心,二是讲心必须体察心体,三是讲心体必须能直指出它的位置,四是心体其实就是心头的一团气而已,五是讲气必须回归无为,不能有一丁点人为的引导造作,才是见性解脱之道。以上几点就是各教经典所指示我们的归根道路,这便是学问的根本。

方才为了说明,我不得不把它分成五点,但往内观照时,其实它就在那儿,那心性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真学问是对心体的观照而得来的,不是凑出来的。如果你不往自己的心体去观照真相,任你凑一万招也凑不出答案来的!

说万法惟心,每个人都知道要修心,但讲心不讲心体,就是白搭。讲心体不讲气,也是白搭。讲气不讲位置,还是白搭。同样的,讲性善不讲无善无恶,也是白搭。讲空不讲有,还是白搭。讲怎么和情绪共处,而不讲怎么从情绪里解脱,还是白搭。最后你讲得自己的心都自在了,可是身中的造化不行,更是白搭!

你有没有发现,以上我所说的白搭,你有很多疑惑,甚至有很多不服,为什么?因为三教经典你没有读,所以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根本,而什么只是枝叶。那怎么办呢?那就赶快读经典吧!圣人留下的话你不听,而你想学圣贤,这不是很矛盾吗?悟道者的叮咛你不看,而却想到处去索隐求怪,去凑答案,不是很可笑吗?这时你可能又说:“可是我要找一个适合我的!”问题是你觉得适合你的都不对,而对的都跟你作对,不是吗?

就像有人会告诉你说:“千万别去黄庭禅喔!那很苦的。”自古哪个真道场没有一点苦头吃吃!怕吃苦的你还适合吗?所以千万不要找一个适合你的,而要找一个对的,这才不会浪费你的生命,不是吗?!

就像前面我举了一些例子告诉各位,讲心不能离开心体,讲心体不能离开气,“心即是气”四个字在自身中体会不来,任你心经倒着背,也是白搭了!

那么心体既然是一股气,那这股气在哪里影响我?这不从自己身体去观照,哪里会有答案呢?古圣先贤所讲的心性,都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不是别出心裁,故意去与别人不同的,不是瞎想的,更不是从哪本书上拼凑来的,他们都是从自身中得证的。然而等到他在自身中见证心性真相之后,他才赫然发现,原来这些答案古人早就讲过了,那些圣贤仙佛,更在经典里早就说过了,到处都是同一个答案,只是没见证身中真相的人看不懂罢了!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位置”很重要,你要先有一个位置,就像射箭一样,你必须先立了一个靶,然后练射对才有意义。如果那个靶没有先立起来,就算你每天对空中射一万次,对于你的精准度,没有丝毫的帮助的。等真正的敌人出现,你却射不中,那就没用了。射箭要先立一个靶,大家都知道。要修心却不知道要先立一个心体,那七情六欲来时又如何从中解脱呢?这心体的答案就在你的胸中,先从这里开始验证起,当你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获,你就会发现,各教经典如出一辙,篇篇都是真言。

直接读三教经典,少走多少年冤枉路,能干这事的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啊!

本期目录...

 

嘿!锄头拿去

作者:小农

在决定报名这次耕读营前,说实话,没多大的期待。毕竟,以前参加耕读,都是奔着山上的张讲师去的。现在因为疫情,近两年没上山了,虽然山上一切犹历历在目,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酣畅淋漓的体验,感觉是很久远了。

出发之前,家里正经历了不少事。为了照顾家人,我也跟着在医院住了几天,见证人间无常生老病死,心中不免常叹:人生啊!真是苦!一点点折磨,人身便如草木摧枯拉朽。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有一段问答,弟子问“病物难格”,先生答:“常快活便是功夫。”这功夫,不到用时真不知浅深,不往内琢磨琢磨,病(事)来如山倒,可能真觉着活着没啥意思。直接“在事上磨”时,我也就全凭一口仙气吊着,才发现平日里观照止损的功夫,实在不咋地。也印证阳明先生说的:平日里光说“效验”,不讲“功夫”,果然要“遇事即倒”……说好当个“不倒翁”的呢?!

就这样,拖着略乏的身子,到了又闷又湿又热的长沙。到了营地,久违的同学相见,分外温暖亲切,因为这样一群人,虽然不是家,也有了好似家的氛围。

第二天清晨5点,集合跑步,助教带着大家,边跑边提醒观照,怎样迎向气血,不打压、不助长、不怕它的发生,并且把它看清楚。无论上坡下坡、跑跑停停,都在“比对”练习,看气血微妙的转变……“看到脉动吗?”“喘就让它喘。”“记得微笑吗?”耳边不断重复的叮咛,让跑步不再为了跑而跑,而成了内在的趣味马拉松。

跑完四公里,回来先“站桩”(把能量收一收),也是最好的观照机会(黄庭和心跳,此时清晰无比)。不过很快就感觉体内翻腾得站不住,感觉想吐。“太弱鸡了”,我安慰自己,可能身体需要排毒?结果最后也没吐出来。

紧跟着来“静坐”,继续感觉里面的翻江倒海,“不抵抗、不用力”,我在心里默念,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腰杆一挺,眼前一亮,霎时一切折磨感尽消了。我知道,气血终于翻篇了,就像跋山涉水最后越过山头,忽然进入另一番炯炯有神的天地。

耕读营头两天,助教用心无比地安排了各种动静相宜的课程活动,且都是在初阶、进阶课上不曾体验过的。在这里当然不剧透(等自己来体验才妙啊),但还是可以分享很多感触:

“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节目。”

“先找到心体,从心体去练习、历练、观察。”

“定下心神去观照。”

为什么观照没有进步?你真的看清自己“心情来了”吗?是想象的还是真感觉?你看到自己习以成性的“模式”吗?是在心情里观心情,还是在心情里观实相(能量)?

那些让你觉得烦恼、害怕的种种,背后是什么?它变成什么情绪、以什么模式、什么力量来捆绑你?当你拿起手去触碰它(黄庭),单纯回到感受,有多紧、多热……它就无所遁形。

讲师说:“你偏偏在那个时候不想观照,因为那个气血对你而言,有具足负面的意义存在。”天要下雨,乌云来了,可不可以?可以呀,各畅其生嘛!那就让它在,在那个当下,把它当能量,不给它任何好坏的意思。

两天课程活动下来,对于心体的练习,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体验。

接下来就是“实战”了:

每天,我们从营地开始走约五公里的路到农场。从走路开始,就在行禅:专注在内的练习。结果意外的轻松美妙,平时怎么都没发现,仅仅只是走路而已,举手投足、抬脚落脚间,用胯不用胯,原来感觉都不一样,有点意思。

到了农场,领了任务,准备上工,太阳公公也是很棒,循序渐进地发力,前几天还忽隐忽现,慢慢像温水煮青蛙,越到后几天越集中火力。

当身体会有累、感觉会有堵的时候,气血跌宕起伏,也正是各种习性悄悄攀附上来时。张讲师在觅心讲堂《锄头拿去》里说:“知道苦就是凡夫,不知道苦就是木石……你知道还是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是真没拿过几次锄头,第一次在地里挖水沟,刚开始还挖得挺起劲,一会儿就累了,胸膛闷闷的,脑袋飘来各种声音,手脚懒懒的,这种感觉其实很熟悉,就是有一点闷闷的感觉不想动,以前不仔细看不觉得怎样,可是现在,总得继续挖呀!只好承认,确实,这是有“心情来了”。宽两秒吧,然后继续,一直挖一直挖,慢慢就麻木了,脑袋倒是空白的,手脚继续动着,可是心里已经紧绷一片了。

“你在坚持什么?”休息时间,助教请大家分享,此问一出,我也一愣:对呀,我在坚持什么?就坚持心里那一点紧,有一点麻痹的快感。其实动一动才发现,从肩膀到胸膛早就锁住了。哈!说好把自己“放到最低下”呢?身段何不放柔软一点?为什么不懂却不问怎么施力?

好在,我们还有“工头”,时不时来关怀提醒一下:“不是为了干活而干活哦!记得心法练习哦!”还有助教,时不时带着一面小镜子忽然出现在你面前,照照镜子吧~看看自己这张脸,“记得微笑吗?”呵呵~

整个行禅,就像从木石到凡夫,又从凡夫到木石……两头来回跑,慢慢终于跑到有一点感觉,可以停下来。当真汗如雨下时,胸膛里除了畅快还是畅快。

就这样,一次次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去体验内心的自在。怎样不受气血的控制、不把那些感受当有意义的存在、怎样“心上不用力”又充满干劲、怎样松而不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唯有自己~锄头拿去!

最后,总要不免老套地说,但确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感恩这次有机会参加耕读营,收获超乎想象……只要愿意敞开心扉,感恩身边有这群可爱的助教与同学互相提点,感恩讲师,让黄庭禅这门学问,为众人开启这样一条大道,虽然前途漫漫,也许荆棘丛生,也许一步一坑,但抬头便见,拨云见日,如此浩然、正大、光明。

本期目录...

 

去彼取此

经典引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故事来源:

季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见得鱼释之。巫马期问焉,曰:“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渔者对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巫马期归,以报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严刑在其侧者。季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问之以治,言曰:‘诫于此者刑于彼。’季子必行此术也。”故老子曰:“去彼取此。”

——《淮南子》

张讲师讲解:

季子治亶父这个地方三年,巫马期这个人想要看看季子到底治理得怎么样,他就把朝堂上的官帽,统统脱掉,易容为平民百姓,穿着很简陋的衣服,去季子治理的地方,看一看民情就知道他治理得如何。晚上巫马期在河边看到一个人在抓鱼,可是抓到鱼却又把鱼放掉了一半。巫马期很疑惑是为了什么。大家抓鱼不是为了要得到更多吗?为什么得到这么多要放一半回去呢?

这个捕鱼的人说,季子是治理我们这个地方的官,他不希望大家抓小鱼,所以刚刚抓的鱼,我把算小的放一些回去。可见得,季子在这个渔夫的心目中地位重不重,是很重的,对不对?这表示季子得不得人心呀?很得人心呀。

巫马期回去后跟孔子说:“季子他真的是非常会治理呀,深得民心啊。一个人在这么暗的黑夜、在四下无人之地抓鱼,他的道德操守还是如此的高,就好像有严刑酷吏在旁边押着的一般,他不会做坏事,季子如何能够办到这样子的。”孔子说:“我曾听过最高治处就是这样的,地方父母官,自己治身戒律甚强的话,人在别的地方不会做坏事,他们做坏事时就好像旁边有刑罚在看着他一样,他做不下去的。我想季子就是这样,他本身是以身作则的人。”

所以老子说“去彼取此”,意思是要去那个彼,其实你不用去“去彼”,你只要“取此”就可以了。季子要管理亶父这个地方,这么多的百姓,他想去除他们的毛病,他是请很多负责刑罚的人在旁边,一个一个地去追杀所有,还是“取此”比较快呀,“取此”比较快。“取此”是什么呀,就是我自己做好,就这一招而已。

所以举这一段就是要告诉各位说,这个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它不是两个步骤,而是同一个步骤,他只要取此就可以了,所以他开始为腹的时候呀,他就已经开始在不为目了,他也开始在不为恶,他也开始在不为口。当你开始为腹,开始返观觉照的时候,那些六根的贼呀,它是霎时烟飞云散的。

——摘自张庆祥讲《道德经》第35集

本期目录...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