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引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摘自《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
故事來源: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 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摘自《孟子》滕文公(下)
張講師講解:
什麼是不可小知,而可大受?舉個例子來說吧。
彭更看孟子那麼多年都沒有在工作,也沒賺錢,也沒上班,然後到哪個國家後車都幾十輛,跟從他的數百人。在諸侯那裡,這一站吃過再往下一站,這樣不是太過分了嗎?
孟子說:不合道理的利益、不合道理的錢,一簞食都不可以拿的。如果符合這個道,道是什麼?長遠、大的好處,那麼舜受堯讓天下給他,不覺得過分。為什麼?因為堯讓給舜,舜是挑起這個重擔,是要平治天下的呀!是要給天下更大好處的呀!一點都不過分。
所以人家如果送你一個什麼禮物,有時候可以接,有時候不能接呀。有時候請你去坐在某個位置上,有時候可以受,有時候不能受啦。如果我一上去就能夠有更大的好處出現,可不可以受?可以受的。
那你覺得我們到哪裡啊,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傳食於諸侯,你覺得過分嗎?這一點都不過分的。
彭更就說:「不是,我不是這個意思。一個讀書人沒有一點半點功勞,到哪裡都讓人家給你準備吃吃喝喝,我想這是不行的吧。」
孟子說:「如果你不懂得交易之道,以多的去補不足的,農夫種田就只是自己吃喝,不去跟人交易,那倉庫不是剩很多的米糧嗎?女人織布如果不去買賣,那豈不是家裡剩很多布卻沒米糧,是不是?
如果你認為交易是正常的、是社會上許可的行為、是正當的行為,那麼那些做車工的、做木工的,雖然他們都沒有種稻子,可是他們可以用他們的車子、他們的木工跟你換稻米吃。這樣對不對?這是對的呀!
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他入則孝出則悌,他守著先王之道,他內在有飽滿的學問,並且還要傳給後代的子孫,卻不能夠跟你通功易事,不能得到你的好處,不能得到米糧,那豈不是在你的眼中,那些做車工的、做木工的都很尊貴,而守著先王之道的,豈不是毫無分量嗎?」
各位,守先王之道、傳先王之道算不算一個行業呀?算不算社會上應該存在的一個行業?應該是說:最應該存在的行業、最珍貴的行業、價值最高的行業,對不對啊?既然別的行業都可以做一些別的事情跟你換米糧、換吃換喝,那為什麼這個行業的人不能跟你換吃換喝呢?當然是可以的呀!
這段就是告訴我們說,可以大受而不可小知,就像孟子,他可以承擔世上最重要的學問,擔起最大的重責,可是你沒有辦法在他身上看到一點小信、一點小義、一點小廉啊!這種故事在他身上看不到,而且他該花的時候花得很大把,對不對?你看不出來他有什麼德性,可是呢,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聖賢君子。
——摘自張慶祥講《論語》135集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