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20.11.01电子报

一、主题文章:越过习性的“坎”

习礼是教育的千秋大业,却也能在日常每个内心卡卡或情绪纷乱的当下练习,发挥神奇的威力。日用伦常间,逆着习性,勤于内观修习,进步慢慢显现。

二、问答集锦:我这样做,是在“义袭”吗?

修行之人应该内外一致吗?如果内心还没有到达最好的境界,只是先把外面的事情做好再说,这样算言行不一的“义袭”吗?什么才是真正的“集义”?逆向操作、历事练心等名词,在日常的人事应对中,该如何解析呢?

三、禅院轶事:耕读、耕地、也耕心

新店山上有块犹如仙境的世外桃源,这里是打造健康青农的标杆农场,更是有机农场,不但耕地、耕读、也耕心~创造乐活三耕,在这裡,人人都是拥有活力的快乐农夫,跟着公民记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内心有机农场~

四、经典故事:孔子洞察君心的智慧

孔子为见用于诸侯而周游列国,见到卫侯,孔子的伐乱建议,虽受肯定,但未被执行。再次见时,雁偶然飞过,卫侯面现不悦。孔子见此,果断离开了卫国。放弃这见用的好机会,孔子是如何洞察君心的呢?

 

越过习性的“坎”

作者:赵娟

学习张庆祥讲师视频《习礼的意义》对我触动很大,才明白“习”是圆满本心本性的过程,“礼”是圆满本性的依归、依据。

难怪张讲师说习礼是千秋大业。依着良知去习练气的纯净,熟练才成自然,才能改变我们的常规模式:对内在的攀附和评判。

我们都学习过《卖油翁》,最经典的一句话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目前我们所熟悉的是不断在气血涌动的当下给它攀附和评判,各种喜欢不喜欢(贪嗔痴慢疑)、讨厌看不惯、自命清高、自鸣得意,都是以往习气下习惯的产物。

张讲师讲通过不断的习礼,彼此才能迈过心头的坎。在与人应对中有坎的当下,就是充斥情绪的当下,就是无法返观觉照的当下。我的体会是,习礼时,通过过程中运用“宽两秒”不断练习对气血的不攀附,不断练习看到气机实相的过程。通过习礼,看清自己有坎,看到自己给别人坎的当下的气血形态,通过内观、宽两秒练习,外在以五颗心为成人成己的行为准则,才会有练习的进步。原来习礼的过程,就是圆满本性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地化经典为动词的过程,怪不得力量如此之大。

新年伊始时,张讲师给到大家新年寄语,读后,对在日用伦常间修习有了更深的体会,感觉“宽两秒”真的是好用,单单第一步的觉知心情来了的“觉”字就大有练头。以前常常是在有情绪的时候才会返观,返观到澎湃的气血,也总是停留在让它不在的状态,如今知道了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多么的重要。

比如早晨去公司打开电脑,我会习惯地打开所有要用到的表格、微信以及QQ,会一股脑打开,不等一个表格全部打开,就去点开另一个,导致电脑鼠标显示不停地转圈,心里就想电脑太慢,是不是存储太多,是不是需要增加内存……会发现心一下下地躁起来。这时候练习“宽两秒”发现:原来在打开第一个表格的时候内在就有一个卡,就有一个急,隐微的气血不去觉,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碎碎念。不观照不知道,气机竟如此七上八下,怨不得总是惶惶不可终日。

等电梯时,三部电梯明明看到,按下一部的按钮就会最快地到达我所在的楼层,还是会把三部电梯齐齐地都按一遍,然后又会一遍遍地看,到了没有?现在用上“宽两秒”感觉气机动荡的当下内在的急,不能安于与气血和平相处,做出来的举动无用且不说,还会更加动荡气血,已经在助长还不自知。

有一天,一位来访的人用过的卫生间很脏,我心里卡卡的、堵堵的,但是因为有专门清理卫生间的人员,我就放过了。但是气血不放过我,回家路上内在都是卡卡的,我想是不是我太执着、有洁癖。但当我做了几次宽两秒之后,想到张讲师《习礼的意义》讲的,就是那个气血的坎之所以没有过去,是因为外在行仪没有成人成己。第二天一早到了单位,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卫生间把马桶刷洗干净。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逆着习性操作,但却没有了往日对这项工作的厌烦和不是我的份内工作的分别,气机顺畅。我想这才是完整的做了“宽两秒”的意义,因为宽两秒是对气机的不攀附,继而行为上有成人成己,才会宽心自在。

慢慢练习,天天进步。

感恩《习礼的意义》,把我拉回练习的主轴,在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是阳气还是阴气?有得选。

本期目录...

 

我这样做,是在“义袭”吗?

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

当我遇事时,有时明知道内心还是用力、无法放开,但眼前有重要或属本分的事要做,此时我就想说先把外面的事情做好,先不管内在的情绪。但旁边的同学跟我说,我这样是在做义袭的事。我的疑问是,内在搞不定无法集义时,就先把外在的事情做好,这样不对吗,是义袭吗?“义袭”、“逆向操作”、“历事练心”,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讲师答:

在遇不顺心的事时,内在还不能自在,但是仍然知道要把外在该做的事先做好,这不仅是集义的一种,也是莫大的勇气。因为“义”者宜也,不被环境或教条所枷锁,懂得适时权变去完成对人有益的事,谓之“义”。且内心虽未得自在,内功虽不能全得,但懂得先做对人有益的事,把外功先累积起来,他日福至心灵之时,智慧自然开通。所以这是集义的第一步。连这第一步都不肯踏出,而整日空谈心性自在的人,只怕就算心性成熟,也不肯牺牲自己的享受,去为众生做一点点有益的事,到最后充其量就是一个空口说白话的“道混子”罢了。

孟子讲的“义袭”,指的是外面装得道貌岸然,内心却一肚子坏水,或者是只知在外面学个样子,而浑然不知道要从里面的根本着手。

“逆向操作”是知道里面的心法根本,只是一时还行持不来,但是他仍然一心一意地去做对别人、对自己有益的事,这种人殊为可佩,因为他无畏内心的愤怒、忧虑、恐惧,咬紧牙关也要努力地去做对人有益的事,努力往有益的方向前进,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大勇。

“历事练心”是说知道自己的操持还未完全稳定,所以需要借由各种顺境、逆境来练习检验心性的稳定度,并在其中确实练习成长。

至于那种认为心性持守不来,外面的好事就干脆别做,而且还要劝别人跟他一样什么别做,整天观照空空的心性的人,叫做“败道混子”。

本期目录...

 

耕读、耕地、也耕心


孔子洞察君心的智慧

【原文】

卫侯闻孔子之来,喜而于郊迎之。问伐蒲,对曰:“可哉!”公曰:“吾大夫以为蒲者,卫之所以恃晋楚也,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吾之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矣。”公曰:“善。”卒不果伐。他日,灵公又与夫子语,见飞雁过而仰视之,色不悦。孔子乃逝。

【张讲师讲解】

孔子来到卫国,卫侯听到孔子来了很高兴,从皇宫走出来,到郊外去迎接他。卫侯见到孔子就问他说:“公叔氏在蒲叛变了,可不可以伐他啊?”其实蒲就是卫国的一个县。孔子说:“可以伐。”为什么?叛臣当然要伐啊,叛不是背叛于我,而是背叛于天下众生,背叛于公义,那应该伐。卫侯说:“我的大夫呢,他们认为这个蒲邑是卫国以后要用它来抵抗晋楚的强权的,它靠着晋楚的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伐它的话,就得罪这个蒲人啊,我想大概不可以吧。”孔子说:“其实不是这样,大半里面的那些壮丁,都有效忠卫国、奋死一战的志向,他们其实不想跟着公叔氏叛乱。其实打进去就知道,所有的人都响应我们。我们真正要伐、要对付的只那四五个人而已啊,并不是打整个蒲邑的百姓。”卫侯说:“好。”但是最后,卫侯还是听群臣的,他并没有伐,也就是说,这第一次,他其实并没有采纳孔子的意见。于公义上应该要伐的,但却没有伐,他没有那个魄力。

过了几天呢,灵公与夫子两个见面谈话。看到那个雁鸟从他前面飞过去,他抬头去看呢,然后表情不高兴,孔子马上就离开了。

那为什么孔子在这两件事情后要离开?一个是卫侯问他伐不伐。孔子到每一国去,就是看,看看有没有可行道的机象,有没有这个征兆,什么征兆?那个征兆就是国家的国君愿意跟孔子谈,谈完之后要发现孔子的才学,而后要愿意用他。所谓愿意用他就是愿意听孔子的话,有这个征兆的时候,孔子就觉得他会留下来。但是如果说短时间之内就发现这个人根本不会听你的,也没这个魄力,那孔子就会早早就离开。

这就是一个早早离开的例子,孔子不愿意多留。第一次建议卫侯该伐,但他没魄力,明明于礼上都应该伐,可他没这个魄力。第二次,看个雁鸟飞过,卫侯色现出不悦。在跟一个你敬重的人谈话的时候,小小的事情,雁鸟飞过,你有什么好不悦的,对不对?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会不悦,喜怒无常的话,这是很难扶得起的阿斗,扶不起啊!然后,对一个敬重的人,我们不会现出这种神色,再大的事情都会忍下来,对不对?那这么小的事都显现出不悦的神色,可见对这个人的轻视。所以,孔子看到这个征兆,卫侯是不可能用他的,孔子就早早离去,一点都不眷恋。

——整理自张庆祥讲解《孔子家语•困誓》

本期目录...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