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引述】
子路問於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
——《孔子家語》
【故事來源】
公拜牙為上宰,使預國政。叔牙辭曰:「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乃君之賜,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管夷吾乎?臣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與百姓,弗若也;制禮義而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桴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知勇焉,弗若也。」公曰:「昔者管仲射我一箭,正中帶鉤,吾將報仇,今若得之,吾當斬首,何可更用?」叔牙對曰:「臣聞明主立賢無方,不念舊惡,管仲有經濟之略,明公當置怨而用之,方能富國強兵。」 桓公從牙之言,差使往魯。
——節選自《春秋列國志傳》
【張講師講解】
子路問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品格、為人怎麼樣?」管仲名叫夷吾。孔子說:「這是個仁人啊。」仁人就是一個能夠利己利人的人,能夠養人,能夠養己,能夠養天下的眾生。為什麼子路會問有關管仲的事情呢?我們來看這則故事,瞭解管仲和齊桓公的典故。
西元前686年,齊襄公是齊國的君王,他為君荒淫無道,他的大臣公孫無知乘機就叛亂,把齊襄公給殺了,之後自立為齊王,齊國發生了內亂。
齊襄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糾,糾的母親是魯國人;小兒子叫小白,小白的母親是莒國人。當齊國發生內亂,大兒子就逃到魯國,小兒子就逃到了莒國。
管仲跟鮑叔牙是很好的朋友。管仲對鮑叔牙說:「我們兩個人胸懷大志,想要為天下做點事情。齊襄公這麼荒淫無道,不久之後恐怕就有難,恐怕會死了。齊襄公死後,繼承王位的不是這個大兒子糾,就是二兒子小白,我們兩個現在分別去給糾跟小白做老師,到時候不管他們兩個誰做國君,我們兩個就互相推薦,我們兩個就可以到朝堂裡面去為天下眾生服務,去實現我們兩個為政的理想。
齊襄公被殺之前,大兒子公子糾怕被牽連,早就逃到了魯國,由管仲跟召忽兩個人輔佐他。二兒子小白則逃到莒國,是由鮑叔牙輔佐他。
等到公孫無知被不服他的群臣殺了之後,齊國的大臣就派人到魯國,想要迎接公子糾回去做國君。可是鮑叔牙這邊也想要護著小白趕回齊國去做國君。反正兩個人無論誰做國君,對於管仲和鮑叔牙來施展他們的抱負都是有幫助的。
當時魯國的國君是魯莊公,他想護送糾回去當國君,這樣以後對於魯國比較有利。他擔心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城距離齊國比較近,可能先回到齊國,所以就派管仲率領了一支軍隊,到半路上去攔截小白。管仲率領軍隊,在半路上遇見小白,想要把他射死。管仲的箭術是很準的,他就向小白射了一箭。沒想到這一箭只射中了小白帶子上面的一個鐵鉤子。小白沒有死,可是他怕管仲再射他一箭,所以他就裝死,倒在了車上。等管仲撤走後,小白就跟鮑叔牙快馬加鞭趕回齊國,當了國君,他就是齊桓公。
管仲以為小白被射死了,就派人把這個消息送到魯國,他們慢慢地護送公子糾,準備回去穩穩當當的當齊國的國君。走了六天才到齊國,這時小白早已回到齊國的都城做了國君。
魯莊公聽到小白做了國君,很生氣,親自帶兵攻打齊國,結果魯國被齊軍打敗了。在齊國的壓力之下,魯君殺了公子糾,輔佐糾的老師召忽不甘受辱,用頭撞殿柱自殺了。糾的另一位老師就是管仲,管仲沒有自殺,他甘願被囚車給關起來。齊國要求魯國用囚車把管仲囚禁之後送到齊國。這其實是鮑叔牙設的計,讓魯國把管仲押解回齊國,是想讓管仲到齊國去做宰相。
齊桓公為君之後,他本來是要鮑叔牙當宰相,鮑叔牙說:「您對我這麼好,讓我有口飯吃,這實在是君上的恩澤。但是,如果你要把國家交給我來治理,這實在不是我能力所能達到的,我想只有一個人能夠不讓您失望,這個人就是管仲管夷吾。我比不上管仲的有五個地方:對百姓施以恩澤,我實在是做得比他差;治理國家還要把握住簡單的原則、好的原則,我比不上他;讓百姓都感受到忠信,死心塌地效忠,我比不上他;制定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法度,讓四方的人都可以學習,我比不上他;當個大將軍,能文能武,還能夠帶兵打仗,這點我更是比不上他。」
齊桓公說:「之前我回齊國當王的時候,在路上碰到管仲,他射了我一箭,還好我命不該絕,射在帶鉤上面。這一箭之仇我還要報,如果我現在碰到他,我要把他給斬首,我哪裡肯去用他呢?」
鮑叔牙說:「英明的君主選用賢才,不一定挑跟我很好的、對我有恩的、對我效忠的,就算是跟我對立的,他果真是非常賢明的話,我應當也要用他的才幹。管仲有經天緯地之才,您應當放下往日恩怨,不計前嫌去用他,這樣才能富國強兵啊!」
後來齊桓公就聽了鮑叔牙的話,想辦法把管仲給接到齊國。中間的故事非常精彩,各位可以看《東周列國志》。
等到齊桓公把管仲接到宮裡面以後,他們兩人談了三天三夜,齊桓公很高興,管仲是這麼樣的一個治國的奇才,所以就把大小國政都交給管仲去處理,尊稱他為仲父,凡是齊桓公要請教管仲,都要親自到管仲住的地方去請益,不敢召管仲過來。可見的齊桓公尊重賢人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他幾乎把國政全部都交給管仲了。
—整理自張慶祥講《孔子家語》第38集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