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19.12.01电子报

一、 主题文章:走一程,看一程风景(上)

同样的课,即便上过二十遍还想再来上,它的魅力在哪?您不好奇吗?它不仅让您快速长养精气神,还能切身体会经典中大道的真义。

二、 问答集锦:为什么要学《易经》?零基础能学懂吗?

《易经》是万经之王,如果你能把《易经》的象学看懂,再看其它经典就能触类旁通。没有底子的人不用担心,关键是要有“先立乎其大者”的老师带领,从道德根本入手,才不会钻入技艺之末的死胡同。

三、厚生集:心灵的洗礼

放生中,他超越了恐惧,怀着对生命的敬意,护送一条条小生命畅然游走。外在生机勃勃,内心如春暖花开……

四、园丁故事:“悌”的故事——【廷机教弟】

明朝的李廷机做了高官,身为平民的弟弟特意穿戴一番,去京城探望哥哥。嘘寒问暖之后,哥哥却让弟弟换回以前的穿着,这是何道理呢?

 

走一程,看一程风景(上)

作者:木莲

没来过这里的人,大概很难理解:

一个好吃的东西,不停地吃,多少个也就腻了;一首好听的音乐,反复循环,多少遍也就烦了……怎么有这样一堂课,你明明知道,坐在那里会发生什么事,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思想,还愿意一次次来?

有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太“笨”了一点?

哈!还真的很难说,除非你亲自体验,再来上初阶。

不过,课程创办人张庆祥讲师早就解过这一题了:“总而言之,就是说你有点浮躁,叫你上你就浮躁,还没上你就浮躁了。等一下要上课,还没去你就知道,有种无趣的感觉就来了……然后坐久了又觉得枯躁、难过,这个就是逼着浮躁不停地来找你。”

第一次听到这,我暗暗吃一惊:不是都讨厌浮躁吗?怎么还有人主动来找浮躁、难过的感觉?这心是有多大……

张讲师继续:“一再地经历那种练习,就是为了创造一些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机会……会有这么一次,在最关键的时刻,拿出最原始的心境去面对各种感受,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得到释怀……不论节目、名词怎么换,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跟你里面所发生的一切和平共处,目的就是要创造机会,让这个几率提高而已。”

没想到吧?很多人以为来禅修就是来体验宁静、轻飘曼妙的感觉,没想到却来这里“吃苦”的!来这里创造“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机会:比如静坐,一段时间后,面对身体各种酸麻痛痒,还能坚持不动,“既不忍耐也不起来”……;比如站桩,最后几分钟,一再试再蹲低一点,看看自己“怕个什么”呢……;再比如课程中某环节某句话,忽然调动了你很大的情绪,而你无可逃,只好去经历胸膛里气血的上冲下洗……

在这个大家都想求舒适、走捷径的时代,主动来“找苦吃”的人恐怕真的不多了……更多人打着“自由、自尊、不将就”的旗号,大多背后其实是受不了一点委屈,不肯吃一点亏、一点苦……

张讲师说:“教你心理进入空无,是为了这个“道”。道是什么?里面蕴藏无比巧妙的返本还原的阴阳造化之妙……这里不是仅仅只教你一个解决烦恼的办法、平抚情绪的办法……吃这么多苦,我们是有更高深的目的。”

我想,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兜兜转转,在外面学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黄庭禅,跟着这赫赫而无名的“农夫”讲师的原因吧?

也许有人又会问:那这门学问是有多迫切的事吗?等我老了再来学、再来养生不行吗?等我多赚一点钱、等我先买个房子、等我攒多点假期……大家都很会体谅自己,跟自己谈条件。然而,现在问题是,老天每次给你送上一道身心的考题,是不跟你谈条件的!而你也没办法跟老天爷讨价还价……只能看着生命中一次次无常,令人唏嘘。

张讲师说:“智者总是把握当下每一个‘时’来修炼,以提升自己的智慧,而凡夫往往只挑自己喜欢的‘时’来练习。”黄庭禅这门学问的好处,正是在于它不谈任何条件,只是教你在各种境遇下、任何时空,只要心情来了,气血一动,是非难辨之时,如何不被情绪带跑,还能问问自己:“成人成己,大小先后,当务之急是什么?”

初阶课里,有一个举例的影片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面对一匹躁动的马,从开始的激烈对抗到温柔驯服……那匹躁动不安的马,多么像我们胸膛中时时奔腾的气血呀!一个人到底要费多大劲,才能时时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也正是初阶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不只是通过站桩、静坐等活动体验精气神的快速长养;在自身中体会经典中的“观自在”、“观妙观徼”等字字珠玑;更重要的,是把大道一脉相承、非常幽深的性理心法化为现代男女老少都可以听得懂、做得来的“宽两秒”四步骤:

一, 觉知心情来了

二, 用手按着内心

三, 感受能量自由

四, 做成人成己的事

每当内心感觉有一点卡、有点不安时,提醒自己就是一个“时”。把握这个“时”,尽管松松地去练习,原来我们的心胸可以更加开阔……慢慢你会发现,说穿了,世界上没什么能卡住你,往往只是被一点“感觉”所牵绊……

每回历事练心,精气神是日渐长养,还是削伐凋零?换句话说,老天给我们多少回馈,不在于具体做了什么事,而是在看你内心感觉一卡的当下,如何应对?

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你只需要静静去感受,和胸膛中各种变化面貌的气血和平共处……“当你不逃避、不打压任何一个正在胸膛中升起的感觉,当你放弃用力挣扎的时候,它就失去狂野无比的力量。”

别小看这短短的“宽两秒”四步骤。它确可以将最精粹的中华文化,从身外到身内,从头脑到内心,落实在一个人一生的家庭、言行、日用伦常之间……

本期目录...

 

为什么要学《易经》?零基础能学懂吗?

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讲师您已经讲了很多部经典,每一部都很重要,感觉自己还没有学好。那现在要开始学《易经》,就很犹豫要不要学,是该先学好其它经典再学这一部,还是可以跳过其他经典,直接学《易经》呢?如果完全没有其它经典的底子来学《易经》,能听得懂吗?

张讲师答:

这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学习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别的启发和指正,那就照你目前的方式学习就可以了。

古人说《易经》是万经之王,为什么说《易经》是万经之王呢?因为《易经》是一个模拟的学问,是一个模拟学,《易经》里每一卦每一爻都会有“象曰”两字,所谓的“象”,就是举一现象让我们可以模拟到方方面面的意思。如果你能把《易经》的象学看懂,那你再读任何经时,将变成超级会模拟的,你的模拟能力将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将远远胜过那些教授的想象力。所以学完《易经》,了解了象学,再回头看别的经典,那些经典对你而言就都变成白话文了,不再那么艰涩了。因为任何经典都是模拟学,都是列举一些现象来让你模拟自己内在的心性状态而已。到那时你也会深深认同“《易经》是万经之王”这句话了。

至于《易经》这学问普通人能不能学懂,这则和教的人有很重要的关系,因为《易经》是无所不包的学问,所以教《易经》的人要根据学问的轻重缓急来讲解《易经》,不能本末倒置。什么是本末呢?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学问的本末。《易经》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你怎么顺应自己善良的天性去做人处世,而世间的得失荣枯是其次。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教《易经》的人要先把《易经》教我们的道德立稳,那么人世间趋吉避凶的道理就藏在做人处世的态度里面了。《易经》用卦爻气运变化现象,举一类似的例子来模拟其得失,让我们做人处世能顺应天性自然,而得到最大的好处,这就是《易经》的首要目的。

所以说,没有基础的人能不能学《易经》呢?当然可以的,而且可能还比那些学过很久《易经》的人更适合。为什么呢?因为几乎所有学《易经》的人,心里都怀着能预知未来吉凶,进一步能趋吉避凶的目的,《易经》固然有这些功效,但这只是《易经》的技艺之末,而非《易经》的根本。一开始就学错《易经》的人,总是丧失了道德的根本,而花大把的时间,钻入一条条技艺之末的死胡同。这种状态下,就算你能踏罡步斗、机关用尽去趋吉避凶,也有可能取得一时些许的好处,但连佛都得承认他无法胜定业,何况是个凡人呢?最终那些机关用尽的人,最后还是要败在天理昭昭因果报应的天律之下。

因此,没学过《易经》的人一开始就从《易经》所要教导的道学根本入手,将卦理卦象适度模拟到自己的心性中,去了解体察心性与天理的顺逆,便可从《易经》中得到长长久久的莫大利益。因为,道是一部大易经,人身中的心性是一部小易经。人虽小,但其心性与大道相比,却具体而微,因此,以卦象体察自己内在的变化,便可解破大道于一身之内。这才是《易经》真正的目的,岂是那趋吉避凶的小小目的而已。

我喜欢追随孔孟的脚步,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先了解《易经》到底在说些什么,模拟人物情境,反观修己的心性,以这根本来学《易》,就比较不会走冤枉路。没学过《易经》最好,像一张白纸一样,反而能吸收到最根本的东西。

本期目录...

 

心灵的洗礼

作者:王兆峰

参加耕读归来,意识到大家共同修习的重要性,于是主动申请加入陆地生活禅。

第一次参加生活禅,约好早上一起去太湖放生。之前曾经和家人一起放生过几次,但坚持得不好。现在大家一起约好每周放生,让我得以与习性抗衡,也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共修机会。同学之间互相促进、彼此鼓励,让自己修行的脚步能实实在在落下来。

生活禅那天,看到几位同学一早就带着一桶准备好的鳝鱼在太湖边上等着,顿时心生欢喜,为这份善意的守候。我是北方人,没有碰过鳝鱼,看到跟蛇一样的鳝鱼时,感觉瘆得慌,可是当一位同学开始恭敬地念起放生词时,我的心一下子宁静下来,情绪被感染,能量在传递,恐惧感不觉消散,内心生出对生命的敬意。

当去接触这软软滑滑的鳝鱼时,我不敢抓得太紧,只担心抓痛它们,不敢抓起就扔,担心它们会害怕,我用两只手轻轻抓起,托着它,送进水里再松手。一条、两条、三条……

它们有的开心地直接游走,有的在水边不动,好像有几分不舍,有的竖着探出头,好像是在表示感谢。看到它们在水里自由自在,自己也非常舒畅,内心的僵紧一下子化开了,黄庭暖暖的,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小小鳝鱼已经回到它的家了,而我,还有我们来放生的这群人,在黄庭禅的指引下,正走在找寻内心的家的路上,以还它一隅安宁。

通过这次放生体验,我暗下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要更加珍爱生命,放生我的心念,放生我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人、事、物。我要用生命点燃生命,“生生不息”将是我这辈子永远的主题。

感恩这些小生命带给我的各畅其生……

本期目录...

 

“悌”的故事——【廷机教弟】

【原文】

廷机教弟,仍易旧冠。奉命维谨,可谓二难。

明李廷机,官大学士,弟布衣自家至京候兄,方巾鲜服以见。廷机询家事及寒温慰劳语毕,讶其巾服,问曰,入泮乎,纳粟乎。弟皆曰否。诘其原冠何在,曰,在袖中。廷机曰,仍冠此,毋徇俗。弟奉命易冠,毫无难色。

文节昆仲,可谓难兄难弟矣。兄已官至学士,而弟仍布衣,至偶戴方巾,即使易冠,人几疑为不相容,实则爱之以德,不忍其弟失礼耳。而弟亦奉命惟谨,略无难色,尤为人所难能。

【白话故事】

明朝有一位叫做李廷机的人,他自幼刻苦努力学习,后来做了朝廷的高官,在皇上身边负责太子教育相关的事情,可是他的弟弟还是普通老百姓,在家种地。

有一次,弟弟要去探望哥哥,他特意穿上光鲜的衣服,戴上方巾,从家里远道来到京城。廷机见到弟弟十分高兴,先问他家里的事情,嘘寒问暖,慰劳一番。讲完以后,他留意到弟弟的方巾衣服,很是奇怪,就问弟弟道:“你是已经进了学,中了秀才吗?”弟弟回说没有。廷机又问:“那你是纳了粟,捐了官职吗?”弟弟仍说没有。

在当时,以弟弟的身份,这样穿着是不符合礼节的。所以,廷机问弟弟:“你之前戴的帽子还在身上吗?”弟弟说在衣袖里,廷机说:“你仍旧戴这个好了,不要跟着世俗去做。”弟弟听了哥哥的话,一点也没有迟疑,当众就把帽子换了,丝毫没有为难的神色。

旁人看到这一幕,觉得哥哥让弟弟下不来台,以为兄弟二人关系不太好。其实哥哥这样做正是因为他特别爱弟弟,不愿意让弟弟的名声有任何损失。弟弟听了哥哥的话,知道自己的穿戴违反了礼节,当场马上改过,把帽子换过来,没有任何难为情。这样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很了不起。

哥哥李廷机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大官而对弟弟不合礼节的行为姑息放任,他虽然心里对弟弟一如从前的疼爱,但该指正时及时指正。弟弟听了哥哥的指正,当场就立刻改过。兄弟俩的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传颂。

(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德育课本》初集第1册悌篇《廷机教弟》)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