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引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逍遙遊》
張講師講解: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是深不可測的意思,「北冥」是北極深處的海,北冥跟後文的南冥是相對的,「南冥」指的是南極深處的海,這兩個相對之下,比喻南冥是真正一望無際的大海,可以遨遊可以自由自在的大海,比喻解脫後的境界,比喻西方的極樂世界。
「鯤」是鯉魚之類,是充滿神性的魚,牠可以變化,未變化之前叫做鯤,這是比喻,比喻人未變化之前是眾生,變化之後還有很神性的去處,北極的深海裡有一條神化莫測的大鯉魚,牠名字叫做「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條魚之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非常非常廣大。「大」字可以比喻面積的大,「大」字也可以比喻牠的神化莫測,高大的大,偉大的大,不一定指實體的體積。這條鯤神化莫測,真是不可限量。比如說小獅子你不可以小看牠,小獅子雖小,手無縛雞之力,未來它會成為獅子王,大可以指牠的神化。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充滿神性的鯤,雖然生活在水裡,時機成熟時可以一躍而化為大鵬鳥,開始鵬程萬里的里程。畢業的時候我們都喜歡寫「鵬程萬里」,意思是說你現在雖說看起來像個醜小鴨,以後會是一隻鳳凰,會飛在天的意思,跟鯤化為鵬一樣的意思。
大鵬鳥是怎麼來的?
傳說中大鵬鳥由鯤所變來的,鯤的志向很高遠,牠終日仰慕遠在南方無極無窮的大海,牠想要逍遙真正的大海,盡情在裡面自在的逍遙,牠知道當海上下起了傾盆大雨的時候,天上的水氣和海面的水氣會非常旺盛地對流交融,
這個時候,那條具有神性的鯤,如果能一躍而過九丈的高度,便能趁著兩股水氣交融的時刻,一躍飛升為大鵬,那個瞬間牠可以脫離地心引力的限制,超過九丈,然後往上飛馳長出雙翅,變為飛魚。在一刹那間轉變為很大很大的羽翼,化為大鵬,衝上九屑,展開牠嚮往的南冥遷徙的道路。這就是一個大鵬傳說的故事。
這條鯤已經做好了準備,牠等了很久很久,終於有一天,海面上下起了傾盆的大雨,非常大的水氣能夠對流,在天氣跟地氣很旺盛交融的時刻,牠毫不猶豫往上衝刺,一躍而起,牠準備趁著天地之氣往南冥飛去。
然而鯤一定要一次躍過九丈的高度,才能脫離地氣的引力。第一次衝刺牠可能過了六丈的高度,但沒有脫離地心引力,此刻牠會重重地再摔回海裡,但是牠不因此而氣餒。一次次往上衝刺,雖然牠一次次被摔回海裡,但最後一次牠使盡力氣往上一躍過了九丈的高度,牠成功地脫離地氣的限制,瞬間化為一隻飛魚,再從牠的兩肋化出一雙若垂天之雲的巨大的雙翼。這時候牠開始有了往南冥飛去的本錢,就是那個雙翅,展開牠的鵬程萬里。
這個傳說只是一個比喻,然而這個地球上無數的造化之妙,如果不是我們親眼所見,實在是非凡人所能盡知,科學家以後還會有很多很多不斷的發現,或真有這樣的事也不一定。但寓言就是這樣,不必真有其事,取牠的意即可。
這裡莊子用鯤比喻帶有尊貴佛性的眾生,用北冥比喻受到氣數限制的凡塵,就我們現在這個領域,看起來是自在的,其實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想老也不可能,想長那樣也不可能,用大鵬比喻懷著無比崇高志向,要奮起追求聖賢仙佛的那些智者,那些有志向的人。
這個凡塵雖好,但就如狹隘的北冥,總是受到氣數及各種煩惱枷鎖的限制,有一天,若一氣不來,這一口氣出去吸不進來了,我們的肉體就開始腐敗,生命開始一個未可知的輪轉,你無法控制的。任你怎麼聰敏,任你財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到那時你才發現,絲毫由不得你控制的。就因為,在這個領域裡面很多的苦惱、很多的限制,所以這隻充滿靈性的鯤,牠便想要找一個更寬廣,更自在的南冥。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個是在比喻,比喻眾生雖然卑微,但他卻充滿著偉大的神性,未來可能做佛,他的未可限量,可以有非常偉大的成就。所以說,鯤現在是活在水域裡面,活在有限制裡面,但其未來的造化,未可限量。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指眾生只要一有了決心,一變化了氣質,一引動了身中無比奇妙的造化,就可以成為一個覺悟的修行人。一隙之間由鯤變為鵬,鵬不是佛,但是已經成為一個有方向的行者。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這隻由神鯤所造化出來的大鵬鳥,是非常非常大,光是看到牠的背就有幾千里之大。
「怒而飛」,怒是奮力,牠奮力鼓動著牠的翅膀,往天空飛去。
「其翼若垂天之雲」,牠奮力飛到天空最高處去翱翔,牠的雙翅一展開,就像垂在天邊的雲,那麼寬、那麼廣、那麼巨大。若垂天之雲是個比喻,就是雙翅一張開就把太陽給遮住了。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這隻大鵬鳥沿著海飛行,「海運」是順著海飛行,牠要遷徙到南方那個真正寬闊無邊的大海,因為那個地方才是牠要尋找的逍遙的樂園。
「南冥者,天池也」,這個南極深處的大海叫天池,天池是所有海中最大最大的。莊子是用它來比喻永恆的歸宿,比喻西方的極樂,比喻我靈性的出處。所以南冥跟北冥來相對,就像是凡間跟西方來相對,是一樣的意思。
「《齊諧》者,志怪者也」,「齊」,是齊國,國名;「諧」,是書名;「志怪」,志是記載,志怪是記載奇奇怪怪的一本書,齊國有一本書叫「諧」,是專門是記載奇奇怪怪的一本書。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齊諧》裡是這樣說的:相傳有個鯤化為鵬要遷徙到南極極深處的一個大海,牠不僅一躍而上要超過九丈,才有機會變為大鵬,化為大鵬後要一下子脫離地的吸引力非常困難,牠還得要助跑,要水擊三千里,牠奮力鼓動若垂天之雲的超大翅膀,拍打著水面,在水面上助跑三千里,漸漸往上飛,脫離水面而上升。看過老鷹下水去抓魚的畫面,就知道水擊是什麼意思,一開始拍都是拍在水上的。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摶」,拍打;「扶」,雙翼駕著空氣,叫做扶;「搖」:就是不穩定,搖搖擺擺,動盪的。牠拍打著翅膀駕著風,搖搖晃晃努力往上飛,一直要飛到高達九萬里的地方,才開始往南飛行的旅程,水擊三千里僅是助跑而已。三千里跟九萬里這麼高,是形容凡事起頭難,好比一個人開始要邁入修行,一開始要改變生活習氣,脫離原有的生活那一段,就是所謂助跑要三千里,騰空要九萬里。這一段是最花力氣的,是最緊要聚精會神的,因為原有的生活習性,總是充滿無比的吸引力,想把你拉回到原有的習氣裡面去,對於剛立志想要好好修行的人來說,這是無比的考驗。
「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是休息、息養、長養的意思。然而修行不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一鼓作氣,衝刺三千里跟上了九萬里就行了,接下來還要面臨一連串漫長的考驗,牠要連續飛行6個月,才有機會到一個可以立足的地方,可以停下來休息,有機會喝口水,吃點食物,調養一下疲累的身軀,一飛就要能夠衝刺,要六個月。
此處莊子用大鵬徙於南冥的過程來比喻一個修行人應該持守高亮的志節,到達南冥享受無窮無盡的自在,是他的理想,但達到這個理想之前,依然不忘他那個高亮的志節。
大鵬鳥有什麼志節?
古書這樣記載:鵬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鯉泉不飲。
鵬,不是高大潔白的梧桐樹,牠不停下來休息,不是虛心有節的竹子所結出來的果實,牠不吃。實際上這非常困難,因為竹子開花都非常困難,還要結實,竹子會結果沒有錯,但是非常非常難。不是清淨甘甜的水,牠是不喝的。
牠要求一切要潔白,要虛心有節,要清淨。而在這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上勢必很難找到牠所需要的,沒有辦法滿足的。因此,勢必有忍饑甘辱的決心和毅力,雖然有無限的阻礙,仍能夠不斷地往南去衝刺,才能夠完成這趟的旅程,
所以莊子選用大鵬來比喻有德的君子,忍饑甘辱去實現他的理想的這種精益的過程。
摘自張慶祥講《莊子》第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