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19.11.01电子报

一、 主题文章:这样做练习,才会更长养

要做养生的功课练习,却与家务相冲突,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长养?灵光乍现间,她悟到养生的真谛。

二、 问答集锦:怎样通俗地理解“仁”与“不仁”?

“仁”是代表中华文化的关键字之一,内涵深邃,孩子们更是有距离感。但通过智者贴切的讲解和举例,让大家与“仁”更近了。

三、厚生集:善本,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踏实而自在

当她不再轻易为外境的好坏所困,不再抱怨福报不够饱受生活之苦;对别人的挑剔和指责越来越少,不再抱怨同事比自己清闲,不再抱怨先生做家务太少……善的行脚,就这样一步步,让每一天都踏实而自在。小小善本,通往本性清净的大道。

四、经典故事:子产受骗

郑国贤人郑子产派人将别人赠的活鱼送到池塘养着,听闻下人回报鱼儿畅游,甚是欣慰。但下人不仅已将鱼烹食,还逢人便笑他易欺和不智。在圣贤眼里,子产到底智在何处呢?

 

这样做练习,才会更长养

作者:华江

一直以来,养生的功课练习基本上都是放在早上,所以时常是做完了功课再去安排家务。有时晚了,不少家务都被家中的老人做完,早饭经常也是早起的婆婆烧好,这一切好像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某一次,在做一个“大小先后”功课的练习期间,良心突然觉得似乎不安,家中的老人年龄也不小了,按理说应该是我们照顾他们才对……心中有些歉意,内心有点凉意,看着它,内心升出个想法来,明天开始不能这样,要改变这种惯有模式。

第二天早起,先是算好时间完成自己部分的养气功课,到了准备烧早饭的点赶紧把早饭烧上,再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洗……完成了一系列早上需要做的家务活后,心中有些淡淡的喜悦,少了份纠结,整个人也感觉气是开的。

此时,体会到,把为他人着想的事放在前面和单纯为自己的事考虑,这两种做法过后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养生的练习是一项重要的事,但如果只把自己的事放在首位的话,那还是自私的表现。

综合平衡考虑,并安排好家中事务,再做自己的事,这样才不会落入为了练习而练习的境地。

原来,当为人好的心出来后,在事情的安排上也就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多为他人考虑,才是真正的在练习养气功课,最终才是真正长养自己。

本期目录...

 

怎样通俗地理解“仁”与“不仁”?

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张讲师您好,对平常人来说,怎样通俗地来理解“仁”与“不仁”?用在教导孩子身上,如何引导能将这么深邃的“仁”变成他们能明白的道理并有落脚处呢?

张讲师答:这“仁”字,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好的心。什么叫为人好呢?就是能让一个人的身心会更加地健康愉快,让一个人的生命更加地有意义,让每个人都会去做更对的事,这种存心就是为人好的心。但这也极易引起误会,比如你心里想要为人好,给人很多方便,但最后的结果只会让人更加堕落,更加依赖,甚至让他更没有道德,那么这种所谓“为人好的心”,可不是真的为人好,而是害人了。例如他想吸毒,不吸就难过,你为他好,于是就尽量买毒品给他吸毒,这样不害他陷得更深了吗?诸如此类。“为人好”不是尽量满足他的欲求,不是处处都给他开绿灯,让他心里没有红灯;“为人好”是让一个人更明理,更能自立,更有节制,更健康,而不是更放纵。

为人好的心也不能泛滥,要做到适当才合宜,所以古人讲“仁”必须配上一个“义”字才行 。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就是适宜,刚刚好,不能太少,也不能过多,太少就是“不仁”,就要加以补足;太多也是“不仁”,就要加以节制,这样才能使一个人真正得到长远的好处。这种凡事做到恰好的存心叫做“义”。义就是为了圆满这个仁。“仁”是一种生生不息,一切的种子都叫“仁”,譬如花生仁,正因为仁里面有着生生不息的生机,所以叫“仁”。一个人内心如果有着让人人更好的心,让人人更生生不息的心,就叫“仁”。而“义”就是去促进它,更是去节制它,使仁能真正地圆满。促进也好,节制也好,都是要让这个生生不息达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生机达到最大化。就像种一棵树,水浇太多也不行,太少也不行,这都叫“不仁”。要浇到刚刚好,使生机最畅旺,这才叫高明,这才叫做“仁”。所以,讲“仁”不能只是去帮别人做事,不能只是去服务别人,而是要懂得做在需要的点上,要懂得做到恰到好处,做到适可而止。有为人服务的心是很好,但是不能泛滥,不然仁就不圆满,要圆满仁,必要配个“义”字。“义”就是宜,就是刚刚好,太多了就要节制它,太少了就要补足它。现代的教育家如果把“仁”“义”这两个字提倡清楚,那整个世界就不会堕入溺爱的陷阱了。要救治现今世界的教育缺失,唯有重新拾回老祖宗的智慧才有救了。

本期目录...

 

善本,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踏实而自在

作者:曹永

中秋佳节,银盘高挂。时至夜深人静,先生带着女儿已沉沉睡去,披上衣服来到书房,回想起半年前接触到黄庭禅这门学问以来,心中无限感慨,黄庭暖意袭来,翻起自2019年5月份以来记录的善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几个月来的点点滴滴的行善轨迹,字里行间传达的是温暖,每一条善都代表一份良知的显现。

还记得上完初阶课后,同修送了我一个本子,上面写着“善本”二字,听了张讲师的关于善本的音频后,虽然对善如何记录还有点茫然,我郑重其事地在扉页上写上这句话:“对人身、心、性、命有所长养。”以这句话作为行善的标尺与根本,我开始一笔一笔地记录起来。从刚开始简单的捡垃圾、对人微笑做起,发现这些小事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内心会有点卡卡的。当我在马路上俯身捡垃圾时,我介意别人投来笑话的眼光;当面对陌生的同事微笑时,我害怕迎来的是冷漠的脸庞。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并不能随时去内观黄庭中的气血是什么样。南京的同修们鼓励我,不管当下自己内心什么样,外在依然做该做的事情。听从这样的建议,慢慢我发现做这些以前我都不屑的小事时,我的内心不再堵堵的,做得也越来越顺手、越来越自然了。正如跟吃饭穿衣一样正常,随着坚持做下来,发现当你俯身去捡垃圾的时候根本没有人会在意你甚至笑话你,每天的微笑迎来的都是对方善意而又温暖的回馈。

我和先生都是通过自己刻苦求学留在城里扎根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我们身上有着不屈服、勤奋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但同时我也有脾气急躁、特别要强的习性。虽然在工作上各方面相对比较突出,在亲戚中我是公认的孝顺孩子,可“一把无明火,烧毁功德林”,性格的急躁让我在以往的工作中经常得罪人,在家庭中有时候会伤害亲人的心。随着善本的日积月累,让我慢慢能看清自己的习性,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静下来去内观自己气血的发生,外在更加设身处地的为别人去着想。

当同事说起素食不好的时候,我不是急着去辩驳,而是寡言去体察同事这样说的背后只是关心我的饮食不够营养。

当领导因为工作上的小失误训斥我的时候,我不是急着去对抗自己内心的委屈,而是耐心地去聆听和解释,感受领导急躁的情绪背后其实是为了整个部门的大局考虑。

因多年求学在外,当与从老家来城里住的父母生活习惯有差异的时候,我没有排斥父母,而是按照父母的习惯改变自己的讲话方式和生活习惯。

我以前经常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自己福报不够尝受了太多生活的艰辛,抱怨自己工作太多同事却十分清闲,抱怨父母拖累自己,抱怨先生工作太忙承担家务太少……随着经典学习的不断深入,当讲师讲解到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身为人身,是本自具备大道最精萃的那股气的所在,我们应抓住人身难得的机会,像水一样毫不计较,不与世人争长短,要至柔至善无私地去奉献自己,从那刻起我才真正明白了讲师所讲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真正内涵。

善本的记录,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发现内心对别人的挑剔和指责越来越少,内观和反省自己的习惯越来越多,不再因外境的好坏去抱怨。每天在善本记录的时候内心是恭敬的、虔诚的,当怀着这样的心去记录每天善的行脚时,发现字迹也是越来越工整,而不是刚开始那草草几笔的流水账。

为患肺癌的外婆放生、请先生给他刚查出脑癌的堂弟转钱、和先生一起去探望朋友患癌症的母亲、和同学一起去吊唁患癌去世的班主任、倡议并支持小区为突然猝死的校长家属捐款、带着女儿每天对婆婆和先生躬身礼敬......有了善本后,总能用柔软的心去发现身边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善的积累中随着正念的增多,恶念越来越少。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研究生上学期间,因为许多事情导致硕士导师对我误解较深,我曾经试着去缓和这种不可言说的误会,但导师并不接纳,自己总是以“人生总有一些不理解你的人,他们在你的生命旅途中匆匆而过”这种理由宽慰自己。接触了黄庭禅这门学问后,我才明白当时我对老师是怀着有所求的心去的,态度并不真诚,发现自己的习性后,正如讲师所讲:“你只要很轻松、很坦诚、很自然、很善意地跟人交往就足够了。”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去看望几年未见的导师,并坦诚地去交流两人内心多年的芥蒂与误会,发现导师对我打开了心结,亲切地拉着我聊天,那天的拜访让我们拉近了彼此内心的距离。回来后,我恭敬认真地将这件事记录在善本上。

小小的善本作用巨大,随着自己的改变,身边的亲人们也在我的影响下默默地变化着:“平时很抠的父亲跟着我一起为重症患者捐款”、“母亲遇到老无所依的流浪老人帮她收集矿泉水瓶,给她买饭”、“先生看到民工困苦挨饿,带着他们去饭店买包子”、“5岁的女儿看到小蜗牛不忍心让别人伤害它,陪她一起把蜗牛从马路移到草丛中”....一件件的小事也逐渐让家人心中升起对万事万物的敬意和温暖。

在行善的过程中,内心是开阔坦然的,是无愧于天和地的,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那么有意义。

感恩黄庭禅,感恩能够遇到明师,像茫茫大海中的指明灯指引着众生迷途知返,感恩南京志工团队的无私帮助和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感恩万物造化的神奇,感恩一切所有的发生,让我能够坦然地接受外境的各种变化,每天过得踏实而自在,伴随着养气功课的踏实练习,精气神越来越足,身中的气越来越清朗,也更有余力和精力去服务他人、有益他人,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身边的人。

此刻,窗外明月皎洁,我心清净。让我们每个人保持初心,在善本的记录中逐渐找回本性,恢复良知,内心如月亮一般清净无碍,重现菩提月光!

本期目录...

 

子产受骗

经典引述: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春秋繁露·基义》

故事来源: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张讲师讲解:

有个人送了一条活鱼给郑国的贤大夫郑子产,子产让校人(管农牧的人)把鱼放到池子里去。校人拿下去一看:哇,这条鱼这么大,这么胖,这么难得!煮来吃一定很好吃。池里鱼已经那么多,不差这一条,明天骗他已经放了就好了。于是,晚上校人就把鱼给烹了吃了。

第二天他回去跟郑子产说:“那条鱼我已经放了,刚开始放到水里的时候,它晕晕的,游得不怎么顺畅。可是呢,过了几分钟就很活泼,很适应了,很高兴地一下就游不见了。”他很仔细地给郑子产描绘这个情景,好像现场转播一样。

子产说:“太好了!它去了该去的地方!”

校人出来后说:“啊?大家都说郑子产是贤大夫,说他很有智慧,哪里有智慧?我骗他欸!我都已经把鱼吃到肚子里了,他还说:‘它去了该去的地方,它去了该去的地方!’笨的要命!”

校人笑郑子产不智,而孟子举这段是要说郑子产的“智”。“智”在哪里?“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的智不是在于知道一些隐微的事,“我没看到我就知道”,不是在这里。君子可以欺骗他,怎么欺骗他?用正常的道理你就有办法欺骗他。但是你用一个不合理的事,索隐求怪的事,你要去欺骗一个圣人,就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说,“智”在什么地方?在常理处,在符合三纲五常处,不在于索隐求怪处。这个是我们一定要了解的。

——整理自张庆祥讲《五常》音讯第13集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