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黃庭禪學會2019.10.01電子報

一、 主題文章:發生即是恩典

他學佛多年,對情緒慣於躲閃逃避,反而屢屢被情緒操控。兩天的課程,令他豁然開朗!原來,人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有情……

二、 問答集錦:什麼才是真正的閉關?

說到閉關,大家想到的就是把自己關起來,斷絕和外界的接觸。然而,大修行者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都可以得其圓滿。本篇問答直指關鍵,為您揭開閉關的真正意涵。

三、 厚生集:善本,走走停停

從開始刻意去行善,內心的不安,到內心慢慢變得柔軟、溫暖。沒有一飛衝天的進步,踏實行持就有收穫。

四、 園丁故事:「悌」的故事——【穗女撫弟】

父母雙亡,年方十八的姊姊,不僅要承擔起撫養幼弟的重任,還要應對覬覦家財的親族。寒夜裡,親族乘黑叩門,居心叵測,她會怎樣面對這一劫呢?

 

發生即是恩典

作者:張林會

2019年8月17日、18日,是我在追尋內心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兩天。

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珠海黃庭禪初階課程。兩天的課程,撥開了心中盤踞已久的迷霧,如同「撥雲見日」,對於修行、對於生命的意義有了一個清晰的架構。課程中的練習,一次一次觸動到我內心被緊鎖的、荒蕪的地方。所有的發生,都是上天的恩賜,提醒我們向內觀照,洞徹生命的真相,而所有的遇見,都是冥冥之中上天對我們的眷顧。

我是一個佛教徒,耳濡目染下,對於「空」的理解偏頗,在生活中,有意地去躲避自己身上發生的煩惱,遠離讓自己不舒服的事和人,認為修心就是讓自己保持心如止水、波瀾不驚。

為了能達到這種「境界」,我總是有意無意地避開麻煩的事、麻煩的人。當無可避免的時候,總是想著用深呼吸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避免情緒的發生與蔓延,以免情緒失控。

這種逃避或轉移的方法,在快節奏的生活和高競爭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只能使情緒越來越抑鬱,內心越來越瘀滯。於是就會不斷地向心外去求方法,無論是去寺廟拜佛上香,還是讀經懺悔,短暫的安寧後,繼續陷入內心的瘀滯。

偶然機會看到《當和尚遇到抑鬱症》一書,我覺得大乘佛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教理對我這種根性愚鈍的人來說,也許太過高深,我當前需要的是過河的「筏子」,而無法達到「法尚應捨」的境界。而在大乘佛法中,似乎除了「信願」、「唸佛號」以外,都不屑於用某種固有的方法讓大家拾階而上。

雖然不曾改變對信仰的忠誠,但卻陷入了一個困惑不前的階段,直到遇見黃庭禪的初階課程。

課程所有設計的環節,都是在不斷製造心情,讓情緒發生,而不是壓抑或逃避。當課堂上自己心跳不斷加速、氣血持續上湧時,我才發現自己所謂的多年 「修行」,在多變的生活中多麼經不起考驗。其實,人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有情,唯有認識自己的情緒、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對待它,從而有機會進入本性的深邃領域。

從珠海回來,我試著去站樁、靜坐、每日練習「寬兩秒」,我努力抓住每一個讓自己情緒波動、氣血上湧的發生,靜靜地觀察著內心的念頭。我喜悅地發現,自己竟然有如此細膩豐富的情緒。默默告訴自己,發生即是恩典,遇見皆為菩提,這些發生,都是能量的湧動,不用太害怕太在意,而攀附在能量上的貪嗔癡,才是煩惱的肇因和修行的障礙。

肩膀放鬆,胸膛敞開,看著黃庭內的氣血湧動,做放下好惡知見的練習。越練越發現這門學問不簡單,體會到業習的力量有多大。雖然很多時候攀附依舊,情緒依舊,但帶著覺知,內在似乎有了一個韁繩,讓情緒這匹野馬不會失控。

打坐、讀經時,一不留神就會陷入昏沉與妄想,覺知到了就拉回來,接納這昏沉與妄想,繼續觀照,不在慚愧與自責中打轉。

每天早晨,我都會抽時間讀經典和站樁,我享受著堅持讀經典帶來的心境變化,享受著站樁對身心的滋養。有時我還會做夢,在夢中氣血任意湧動、情緒任意攀附而不自知,這無量劫累積的習性,真是積屙難消!不過,我知道自己已經走在一條正確的大道上,相信通過不斷的練習,這些習性會一點一點消除的。

本期目錄...

 

什麼才是真正的閉關?

作者:張慶祥講師

學生問:禪師您好!很多禪修的課程都宣導閉關,那麼閉關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好處?黃庭禪也提倡閉關嗎?怎樣把閉關與日常的修行有效結合?

張講師答:現在人的所謂「閉關」,其定義與古人已有差異,顯得稍微狹隘一些。怎麼狹隘法呢?大家總認為把自己關在一個山洞裡,或者一個獨居的房間裡,完全不與外界有任何接觸,甚至連吃飯都是別人從視窗送進來的,跟坐監牢沒有多大的差別,認為這就是閉關;還有一種「閉黑關」的形式,就是連燈都沒有,把自己關在一個完全黑暗的密室裡。

然而,古人所說的閉關卻與此有所不同,古人所謂閉關的「關」字,講的是六根,因為六根是人與外境接觸的六個關卡、六個門,這就像古代邊境上的關卡一般,所以叫做「關」。

閉關不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與外境接觸,而是把六根所起的好惡分別知見拿掉,使六根在日常生活中的見聞知覺無法擾亂你的心田,這心法功夫叫閉關。閉關就是為了磨練這個心法,這個能耐。

相信您看到這兒,也和大多數人一樣一頭霧水,這對要深入此法門的人來說,真是有點困難,因此很多人就乾脆依文解義,把自己關起來,也有一輩子關在山上離群索居的,漸漸大家就稱這種方式叫閉關。

然而,真正的大修行者不是這麼隱法的,古人說「上隱者隱於市」,意思是說大德性者不離開人群鬧市,他在都市中生活,在崗位上付出,在人倫義理裡磨練,以此來歷事練心。

既然上隱者不離開生活,不離開人倫,那要怎麼個隱法呢?這關鍵就在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時時刻刻都在與外緣接觸,也因此你的心田裡必與外緣感應,而興起有如潮汐一般的起起伏伏,正是這個心湖裡發生了這小小起伏,才讓你有不得安寧的感覺。

大德行者發現,我們無法控制世上的一切都如你所願,也無法控制心湖讓它永遠一波不起。那麼究竟解脫之道已昭然若揭了,就是要學一個與自己心湖的潮汐和平共處的辦法,讓這小小的起伏對你毫無影響,就像一個泳者,要學習的不是去消滅水波,不是消滅浪花,而是要學習與水波浪花和平共處的態度而已,這就是大德行者真正的閉關。而其次的人則設法讓自己不與外緣接觸,設想以此減少內心的波動,此法不了究竟,終究是怕內在的一丁點波動蕩漾,因此稱為小乘。

對小乘者來說,退一步,如果能夠在日常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管不了心,就先管好六個門,管好六個關口,這個也可以勉強稱得上是閉關。

所以閉關的定義其實有很多層,但是說穿了,如果把你的耳朵眼睛都堵掉,或者把你藏到山上去,這雖讓你獲得短暫清靜,但這種閉關,對社會家庭的意義並不大。

所以,真正會閉關的人,他會去除內心的私欲,把私欲和公理看做是生死二個關頭,把私欲的關頭關掉,把公理的關頭打開,王陽明所謂「去人欲存天理」,這才是真正的閉關。

閉關和日常生活要怎麼結合?內心只要存著天理,他會在家庭之中圓滿,他會在事業中圓滿,他會在任何崗位上都可以圓滿,這才是真正的閉關。

本期目錄...

 

善本,走走停停

作者:梁瑤瑤

從講師提倡善本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我的善本總是斷斷續續,想起來、自己願意的時候才去做,在為善的過程中收穫甚少。

剛開始記錄善本,會很刻意去搜尋生活中的善。比如聽大家分享到扶倒下的共用單車,也就學著去做,但每次做,總是很惶惶不安地偷偷觀察有沒有人在看我,覺得這樣的行為太不一樣,對視到別人異樣的眼光,覺得有些尷尬,就用力壓住黃庭內的湧動,然後逃開。

於是每次為善,總要好好練習寬兩秒才去做。幸好講師很瞭解我們,很快在幸福內心禪中對善本進行了講解,並解答了善本相關的問題,還教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行方便之善,在剛好遇到的時候去做你能做的有建設性的事情,表達自己的善意。

後來扶自行車的方向有調整,比如在自己趕著上班、快要遲到的時候遇到倒了一排的自行車,不扶;比如,看到道路中間停著一輛自行車,影響到交通的情況,趕快去把它移到旁邊;比如看到停放比較整齊但就有一兩輛有些超出來,造成一些麻煩和危險,就會去把它們停放好……

不斷地記錄善本的過程,不僅讓自己的心慢慢變得柔軟、溫暖,同時也提醒著自己反思生活、工作。

我的工作是負責審核部門的報告再交給專家審核,確保沒有問題之後才算完成。

剛開始的時候,每次發現問題,都很嚴肅地跟對方指出來,而且語氣很硬,覺得如果不這樣,他們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正視問題,然後改正。我的工作就在不停地發現別人的問題中進行,每天下班都很累。

這樣過了大概一個月,我發現問題被指出了,還是有人不停地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糾錯似乎成效不大,而且我跟同事們的關係變得很緊張,他們看到我就立刻變得很緊,他們很怕我。說好的善本,記著記著,怎麼就在生活中為善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開始做調整。首先是調整自己說話的語氣,又一次審核他們的報告,發現問題的時候,找報告編寫人之前先內觀,說了沒兩句,氣一直往上竄,頭皮都變得緊繃,語氣又開始很硬,等到自己快講完了,才有發現自己剛剛做了些什麼,在結束談話之前趕快補救。

從決定做調整的最開始幾次,每次還是陷在氣血中,事後才想到要補救,慢慢地感受到我在寬和的狀態下,跟對方溝通的時候才是比較柔和的。

除了說話的語氣,在其他時候也常常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的辦公用品比較齊全,經常借他們用;比如他們有時候在輕鬆地聊一些生活瑣事的時候,插上兩句……就這樣,大概又過了一個月,跟同事間的關係慢慢緩和過來了。 說做善,先別作惡吧。

因為素食的原因,中午休息的時間比較短,同事們大都是在公司附近的食堂吃飯,而我是自己帶飯,然後他們就經常吃完飯回來都會關注一下我當天的午飯吃什麼,有時候會調侃說你今天怎麼又吃素,有時候看到芽菜或切碎的,就開玩笑說你今天居然吃肉,哈哈哈,每每這種時候我就回應說「是啊,你要不要來嚐一嚐」。 說做善,先別作惡吧。

公司裡面,因為男生比較多,氛圍一直都是比較輕鬆的,是因為自己很緊的緣故,才會覺得壓抑。在工作中稍微鬆下來之後,才看得到為善的節點。

因為工作經常需要出差,男生們又不習慣整理東西,所以辦公室常常很亂,他們的辦公桌很亂,公用的區域也很亂。

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會每週打掃一次,但持續沒多久就持續不下去了。有一次是衛生大檢查,大家被要求整理自己的桌面,打掃辦公室。週五整理完,下一周的週一檢查。

等到週一上班的那天早上,整個環境都變得比較整齊、乾淨,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出來。

同事們在輕鬆地聊天,然後大家不經意都多少表達出這樣的工作環境很不錯的感受,當時我正在幫出差的同事打掃,然後就有一位同事說看我這麼勤快之類的話,講真話當時心中小得意是很明顯的,同時也有一個柔和在,就順著他的話回應說「那下次換你掃地喔,你看大家也都覺得乾淨的環境比較舒服,為大家服務一下挺好的,對不對?」他推脫了兩句,最後還是答應了下次換他打掃。就是在這樣的輕鬆氛圍下,做善事才比較自如。

其實自己的善本真的做得很不好,有時候想起來的時候才會去做,即使這樣,整體還是在向前的。

進步這個過程不是一條線,一直向上,它會上上下下,進進退退,但總體是向上的。

就像自己指出同事的問題的時候,應對是好了很多,但時不時還是會又變得緊繃;心很冰冷的時候連公車讓座這樣很小的善事都不做。太多的時候做善事都是看自己心情,這點還需要改正,只要踏踏實實的去做,就會真正有收穫。

本期目錄...

 

「悌」的故事——【穗女撫弟】

張講師講解

【原文】

穗女撫弟,置帚具酒。族叩夜門,款之愧走。

明陳穗女,年十八,父母歿。二弟長者六歲,少者五歲,親族利其有,日眈眈於旁。女矢志撫弟,置帚數十,具酒食以待。寒夜,族兄弟乘黑叩門。女燃帚啟戶,款以酒食。皆大慙,詭曰:「吾輩夜行,火滅求燭耳。」自此遂絕意。及二弟畢婚,年四十五,乃嫁。無子,二弟迎養終身。

陳女所處之境,伶仃孤苦,岌岌可危。稍不謹慎,禍即隨之。迺矢志撫弟,預防周至。非但不示人以隙,且令其感愧以去,化險為夷,保全門戶,可謂女中丈夫矣。

【白話故事】

明朝陳穗有個女兒,在她十八歲那年,父母親都去世了,留下兩個弟弟,大的六歲,小的五歲。陳穗生前在家族裡很有名望,家境也比較富裕,給孩子們留下了一些遺產。

宗族裡的人惦記著他家的財產,天天盤算著,看看有什麼機會可以將這些財產佔為己有。於是陳穗的女兒在心裡暗暗立下了誓願,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的弟弟撫養成人。她預備了幾十個火把,又備下了豐盛的酒宴食材,隨時等候他們的到來。

在一個寒冷的夜裡,一群族裡的兄弟趁著天黑來敲門,還有人去請了族長。他們想說服族長,只靠這位姊姊孤身一人,無法照顧好兩個弟弟,應該把兩個弟弟交給族人撫養,這樣相應的財產也就理所應當地被分割出去了。

陳穗的女兒看到這個架勢,一點都沒有慌亂,她把事先預備好的幾十個火把都點著,家院一時非常明亮,然後打開門,讓親族們進來。她對著大家說道:「感謝諸位對我和兩個弟弟的惦念照顧。父親雖然去世了,但我明白這個禮節,應該找機會邀請大家來家裡聚一聚,吃頓飯表達感謝。所以,我早就備好了食材,今天終於有了這樣的機會,既然大家都來了,請不要客氣,入席吧」。

酒席間,陳穗的女兒走到族長面前大聲說:「我的父母不幸早亡,父親臨走前,曾拉著我的手,囑託我要照顧好兩位弟弟。我也鄭重地對父親發誓,此生寧肯不嫁,也要將弟弟好好地撫養成人。我們姊弟三人雖然沒了父母,但並不孤單,因為還有族長和諸位親戚的關心和愛護。在此,我代表故去的父母向大家表達謝意。因為我還年輕,撫育幼弟必定會有做得不周全的地方,懇請大家多多指正幫助,相信我父母在天之靈一定會非常感謝大家的。」

這番話讓在場的族人都非常慚愧,哪裡還敢露出侵佔她家財產的心思。於是,有人站出來圓謊說:「姪女,我們一行人今天晚上外出辦事,燈籠的火被風吹滅了,正巧路過你家,於是過來討些蠟燭。」族長聽了陳穗女兒的一番話,看到她小小年紀,做事竟然如此有禮有節,非常欣慰,於是對族裡的人說:「如果有人膽敢欺負這姊弟三人,我絕不輕饒!」

從此以後,族人都打消了覬覦她家財產的心思,陳穗的女兒終於可以安心地撫養弟弟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兩個弟弟終於長大成人,等到兩個弟弟都娶了親,她四十五歲方才出嫁。因為她一直沒有孩子,老了以後,兩個弟弟爭著把她接回家,給她養老送終。

陳穗的女兒在孤苦伶仃、岌岌可危的境遇中,如果言行作為稍有不慎,大禍就會隨之降臨。但她心志堅定,一心要將弟弟撫養成人,在危難即將到來時,思慮周全,非但沒有給族人機會,還用智慧從容的一番話讓心懷不軌的族人慚愧而去,最終化險為夷,保全了自家門戶。陳穗的女兒,真可謂女中豪傑啊!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二集第一冊悌篇《穗女撫弟》)

 
最新活動訊息與張講師新作
中華黃庭禪學會
http://www.htz.org.tw
各期電子報下載: 黃庭禪各期電子報線上查詢
投稿或提問、意見: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歡迎轉寄與分享: 點選轉寄電子報連結或直接轉寄此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