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黄庭禅学会2019.08.11电子报

一、主题文章:从“闻过则哀”到“闻过则谢”的练习

自认为心量宽阔,如果有人指出问题一定会努力改过的人,却在练习功课的带领下,看到自己原来只是个“闻过则哀”的小人。一次次冲刷着心头沉郁的底色,低下头终于让光芒照进内心来。

二、问答集锦:有没有让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共赢的教育办法?

填鸭式压迫式的教育,孩子叛逆,家长痛苦,学校无奈。有没有让三方都能共赢的办法呢?世界那么大,观念变一变就发现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之多。

三、禅院轶事:雨天行禅你会来吗?

同伴勇往直前地行动着,默默支持着另一个人的内心;想逃离的习性,原来并不会更好,在风雨中如何生出信心?答案是:去做对的事,就是了。

四、经典故事:忠臣的试金石——办事的次序

一片好心出钱出力解决老百姓的疾苦,但如果不知道办事的次序,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奸佞小人行径。圣人看长远的大智慧,藉由小故事,留在经典中。

 

从“闻过则哀”到“闻过则谢”的练习

作者:格茜

这次的着陆功课是“闻过则谢”。这期间有很多这方面的考验和练习。

我原来以为自己很大度,对别人指出的过错一定会听,有用处的地方会改正,但是发现并不是。

在黄庭禅初阶课程上,助教指出我的问题,说我爱表现。我第一反应并不接受,而是替自己委屈。顿时想到了很多自己付出的努力,越想越觉得委屈,越接受不了。还想其实别人并不了解自己,你哪有我了解自己?但回到家中,沉下心来,难道别人真的是看不出自己的问题吗?

我平时做什么事情都处在很急的状况中,一直有个爱表现的隐隐的言深藏于行为之后,让我踏实不下心来做事。其实平日在练习宽两秒时也感知到这个言,但可能对于此项,我习性已深,就渐渐成为了自己的底色。这次助教提出来,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竟变得沉着了,看到习性就有改变的可能。对于这个习性的观照,让我开始试着做自己,而不去在意别人眼光了。

但这次没有做到闻过则谢,而是闻过则哀,闻过则怒。

后来,一次有幸作为志工学习小组组长,一段时间后,在这个岗位上,非常明显可以暴露我的缺点。一次有同学提出意见,态度十分直率,说我的分享不接地气,还推荐说另一个人的分享很好。我一时接受不了,觉得难道不给组长面子吗?为什么我一个小小过错这样追究?不给人发言的权利?为什么说的时候不考虑下我的感受,言辞温柔一些?

那时也没有想到闻过则谢,第一次收到这个建议,当时做了多次宽两秒,头脑上以大体有益为重,作出了回应,但我知道自己心中一直有个卡,后来同修志工不断强调建议。我心中有个隐隐的感觉,其实她对整个团队和自己是很有帮助的,逆耳的必是忠言,但道理说服不了内心的卡。

再后来,当这样的情感上来几次后,我就练习宽两秒,觉知自己的心情,用手触摸内心,回到情绪发生的第一现场,感到内心的紧度3,温度3,巴掌大小,一股一股的力量比较大地涌上来,看到了这股能量,然后我就继续说话动作。虽然做了练习,却不是那么轻松,感觉此事还没有过去。

后来,和父亲聊天聊到此事,这时这个卡在心中的紧度为2,温度为2,拳头大小,一股一股地涌动,我试着去接纳它。这段时间受了太多的质疑和比较大的反驳和对立,有点需要别人温柔地理解一下,父亲说:“她对你是个非常大的帮助,你要听进去。”

父亲的话很温暖而有力,当这样闻过之后卡卡的情绪不断上来时,我依然做宽两秒,试着与内在的发生和平共处,把它当作能量,静静地看着它,对着那寄托在浪头上的委屈、想要辩解的瘾头敞开,再敞开,我感到安宁和轻松,这时头脑可以发挥力量了。到了第四步,我需要作出行为,我在群中真实地表达那位组员确实帮助了团体和大家,自己应由衷地向她学习。此时我感到我真的能放下这件事了,而且“闻过则谢”的练习踏实地落地了。当转变为行为时,更能不被情绪带走而做出为人好的事情,放下个人得失荣辱。

从这个练习上我得到启发,宽两秒练习需要到第四步踏实着陆,心中才能更笃定,德性在言语、行为和想法上才能慢慢建立。

目前,当别人再给我建议时,当心中的不屑、对别人的批判出来时,练习宽两秒,然后用语言和行为肯定别人的建议,我发现心胸开阔了一些,坦荡了一些,不屑少了一些,更能返回事情的真实,更加关注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错误了。谢谢给我指出错误的益友,他们真正在德性上能给人以帮助。

本期目录...

 

有没有让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共赢的教育办法?

作者:张庆祥讲师

同学问:老师好,现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校内校外家长都在重视,可为何各种教育烦恼有增无减呢,家长、老师和学生压力好像都很大!家长辛苦、老师无奈、学生叛逆……有没有一个三方共赢的方法呢?求解惑!

张讲师答:三方共赢的办法是有的,可是必需先转变观念。首先我们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赋都是不同的,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他自己会主动去读书,这种学生其实是不必家长老师怎么逼他的。另一些学生的特性是稍微给点压力他也能够读,这种学生就适合给予一点点压力,来促成他进步。还有一些学生的特性是你费尽力气鞭策他、控制他,他都不想读,他不想用读书的方式求取进步,并且还不断和你对抗,这时我们就应该要知道,这样的学生并不适合读死书,并不适合埋首在书本里,他应该适合更活跃、更贴近生活技能的方式。他应该适合直接去体会生活,直接在社会上谋求一项技能,或是直接进入职场。您不要小看这种人,这种人以后在社会上,往往比那些死读书的要有出息。您常可以看到有些企业巨子,很多都是没有读几页书本的,像那郭台铭哪有读多大学位吗?没有呀!所以想要三方都赢,只有家长的观念开始改变,老师观念改变了,才有解放的机会。

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是什么特性的人要有所了解,只要他能会读书、想读书,我们当然就得好好栽培他。若是他不读书、读不好,我们就得用另外一种方式栽培他,也许就在适当的时机,让他离开学校,或是让他进入社会。我想这才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好办法。

不要老是觉得有文凭的人就一定比较高尚、比较有出息,实际上证明并不一定是这样。这种观念要适时地和小孩子沟通,在我小孩还很小的时候,我用这种观念和他沟通。我告诉小孩说,你能够读书我一定会尽力栽培你,你若不读书,或是读不好,这并不表示你比较笨,只是表示你的特质不适合这种方式去贡献社会而已,但你可以用别的方式去挑起你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你可以用别的方式去创造你的成就,也许你更适合直接进入社会,在社会上磨练,或者学一项有用的技能,或者培养另一个兴趣。

我也常教育我的小孩,找工作能找到符合兴趣的那是最好,但这种工作真的很少。因为工作往往是一种付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劳累,工作是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工作不是单独可以用兴趣来衡量的。比如说造桥铺路那些辛苦的工人,这谈什么兴趣,谁喜欢这么脏这么苦,但是社会国家需要这条路,需要这座桥,当然就需要有人付出,有人牺牲,他们是国家兴盛的基础,他们以一技之长贡献国家,当然更值得我们的敬重,对不对?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样,只要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对社会国家,对人群有贡献的,不论它是付出劳力还是付出心力,都是非常高尚的,都是值得尊敬的。付出自己劳力的人都是最高尚的,那些好吃懒做,啃老做寄生虫的人才是最可耻的。像这些观念,我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和他们作沟通。观念要从小就要教育好,等到扭曲了之后就不好改正了。

现在的小孩为什么这么难调教,这常是因为观念的错误。比如老师跟学生说:“你的分数只要能提高一分,就能干掉一大片的人,就能把几十万上百万的人踩在脚下。”我真是不敢相信,学校在考试竞争压力下,竟然会有这种口号!你知道吗?这种口号无形中其实是在培养学生自私自利的心态,各位完全没有想到过最后会是这个结果。你想过吗?小孩在他读书的过程中,身旁有很多好同学、好朋友。这种口号让他侧着眼扫瞄一下身边的好同学、好朋友,我要往上爬必需要先干掉十万人、百万人,那我就得先设法干掉我周围的这些人,所以这小孩在跟同学一面交往的过程,会一面用尽心机,怎么阻止别人前进,怎么暗中让自己前进不让人知道,所以他就暗中偷偷读书,明的又约别的同学出去玩,考试成绩就能比别人好。你看这种口号就像在培养一个小人,培养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怎么会有这种口号呢?这种口号跟“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样的无知且可恶。

我们要让我们的小孩子了解,只要你愿意付出,只要你愿意吃苦,只要你肯负责任,都可以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读书可以成功,但是不一定比直接付出劳力的人更成功。家长要开始改变观念,老师学生也要改变观念,让人尽其才,让不同天赋的人在不同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心力,这就是三方共赢的办法。

本期目录...

 

雨天行禅你会来吗?

作者:朱海雅

似乎每次去黄庭书院行禅都会遇到雨天,每每都会让我想起《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那首深情的歌曲。雨中行禅虽然没有歌中所唱的那么浪漫,却另有一种洒脱,穿上雨衣雨裤,蹬上雨靴,戴上斗笠,不用顾及衣裳、鞋子是否打湿沾泥,更不用被束缚在雨伞下,穿梭在细细密密的雨丝中割草、运肥、种苗,内心照样如晴天劳作般自如。

哈哈,请不要夸奖我,要是你来也一定会!因为如果有所挂碍,忍受着熬时间,你肯定连半小时都熬不过。

山上的雨水又急又凉,那天的工作是在北院把小木屋周围的草除去,为整修小木屋做准备。刚到现场,我那昂扬的斗志就被削去了一半。小木屋沿坡放置,四周杂草丛生,差不多没过了小木屋,其中还有几间被比碗口还大的枯树压着,这该从哪里下手啊?心中的气血也像这杂草一样毛毛扎扎的,“割草不选个晴天吗? 明天就不下雨......”各种言升起。正巧没带手套,便留下另一位同学,独自下山去取了。这暂时的逃避其实并没让我感到轻松,内心反而卡卡的,对自己的不想面对很不满意。

那就做对的事吧。于是加快脚步,不敢再浪费时间。

回到北院,只见一间小木屋的清理已完成,露出可爱的小模样,却不见同伴身影,叫了一声,应声看去,杂草摇曳之处小身影若隐若现。同伴虽然应着我,手中的活却没有停下。我被她的干劲感染了,一股浩然正气从胸口漫延开来,感觉自己的精气神瞬间充沛了,身体像是充了电似的很有劲。我也挥起了镰刀。当我心甘情愿面对杂草,它们再杂乱也就不成为难事了,很快我们就清理得只剩下被枯树压着的两间了。

这么大的枯树,还枝丫交错着。“应该请男士来搬”,“谁谁谁应该会来吧”,我准备歇手了。同伴此时拉了拉树干,又来回打量了一会儿,很笃定地说:“我们把这肢解了,应该可以搬掉。”说罢挥起砍刀毫不留情地砍了起来。你一定很难想象吧,同伴身材瘦小,跟我差了快20公分,这小宇宙却有这么大的能量。我的心又卡卡的,有点羞愧。

突然感觉这个模式很熟悉:当自己碰到困难时,先是害怕、逃避,头脑判断不应该,再回来面对,困难还是在,面对一会儿又逃避,此时会有于事无补的各种抱怨各种借口,见到别人做得好,不是嫉妒就是羞愧。

我决定停下来,扎扎实实做一次练习,看清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牵制着我。于是我闭上眼睛,觉知到害怕、羞愧的情绪,用手触摸黄庭,感觉到胸口气很紧,还往下沉着,范围如拳头,我还察觉到自己脸部肌肉也是紧的,簇成一团。我试着松了肩膀,打开胸膛,能量还在,但一下子轻松很多,原来自己一直是压抑着它的啊,而这种压抑不但没有让害怕、羞愧的情绪消失,反而影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了。我突然明白,牵制我的,就是它。正是练习好时机哈,用讲师教的办法,敞开胸膛,迎向它,松松地感觉着它,欢迎它的发生。没过多久,感觉能量还在,但自已已经愉快起来了,脸部肌肉也舒展开来。很想做成人成已的事。

哈哈,那就来吧,来做对的事吧。我也挥刀去砍另外一处碍事的树。

当我们把最后的树枝、杂草都清理干净,这才发现雨衣里外都湿透了,脸上水的成分比较复杂,头发任性地粘在脸上,捋几下都不离开。此时,我的心却是开阔的,轻松愉悦的,全然没有劳作的倦容。

这次行禅,我看到自己面对困难的习性是如此强大,光说服自己去做对的事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真正看清和了解自己。这不就是行禅的意义所在么?其实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行禅,目的就是为了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好让自己的练习有一个方向。雨水还在斗笠上敲打着,像是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它是在诠释雨天行禅的乐趣呢。

本期目录...

 

忠臣的试金石——办事的次序

白话故事:张庆祥讲师

经典引述: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道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忠经•守宰章》

故事来源: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摘自《孔子家语•致思》

张讲师详解:

子路到名为蒲的县邑做太宰(地方长官),为防水患,召集了很多民工来做防范水患的工程,与大家一起修水沟排水。他觉得百姓来到这里做劳役辛苦,所以子路给每个做工的人都分给他一竹篓食物和一壶汤水。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赶快派人告诉子路,不要这样做。子路听了非常生气,跑去拜见孔子说:“因为暴雨快要来了,我怕当地发生水灾,所以征调民役来修水沟,以防水患。可是百姓大多穷困,饿着肚皮。所以我用自己的钱,给他们备了吃的喝的,让他们还可带回去一些。我在做好事,您却派人来让我停下不可以做,这不等于夫子不让我去行仁义吗?夫子您平常教我仁义,现在却告诉我不能做,我不干!”面对子路的直言抗议,孔子很有气量,但孔子作为君子不怕与君子发生这种争辩的场面。孔子说:“我来告诉你其中的道理。平素我教你行仁义,这次却为什么叫你不能这样做呢?你若认为来做工的百姓因家穷会挨饿,你为什么不去禀告给你的国君,请求把国库仓廪里面的米粮发放出来,用国君的名义去赈灾救济呢?你为什么要用你私人的财富去周济他们呢?当百姓知道子路用私人仓库里的私人财物周济他,百姓会感恩你;可是如果你不说这是来自你私人仓库的,而是告诉百姓这是国君馈送给大家的,也就是虽然是从你私人仓库拿出来的,却告诉是国君馈赠给大家的,这样百姓将感恩国君。作一个君子,应对名利无所求。国君享受着国家百姓的俸禄,如果国库里有米粮,国君得到禀告,以其英明应该放米粮给百姓,这样不是很好吗?可是你子路却并不先禀告国君,国君就可能不会知道地方上还有饿着肚皮的人。子路你是太宰,国君派你来不就是让你代为他的眼睛和耳朵吗?国君并不是不发放啊,是你不先禀明国君。”

子路这样作为,他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君子远远地看会看出什么来,还有这个事情长期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效果,百姓嘴里称赞的会是谁?会是子路。所以孔子的做法和建议是名正言顺的。

孔子让子路赶快停下不要再这样做,不然的话必然见罪于君子。这个事情若被记录在历史上,会被君子视为“居心叵测”,这就是“见罪必矣”。小人拿到子路的米粮,肯定是高兴得跳脚,但是君子有君子的看法,他们看重的是建立国家行政架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看重的是国家行政的整体架构和信誉有没有因此被动摇或摧毁。这是必须去巩固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为什么要读儒家的经典?儒家经典写的是入世法,出世法只讲清高仁慈,不讲次序。出世法往往不知道妇人之仁的一念下去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在子路这个案例中,虽然他是一个君子,他动用私人财产周济百姓,即使百姓再怎么称赞他,他也不会有背叛之心,但是大家也许会认为那这样不就无所谓了吗?可是若有一天,当太宰的人不是子路而是一个心怀异心的人,他就会说以前子路也曾这样做,因而他也效仿这样做,可是他内心里想的却是把上面干掉。所以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把之后有可能造成莫大危害的所有迹象都销匿在前,这就是圣人所做的事情。

忠臣办事有次序,使功劳归于其主人。为什么要归给主人?当时派你来的不就是主人吗?功就是要归给这个主轴架构上的君。若有罪过时,下面要想办法揽在自己身上,而把上面的君保护好。一位国君的旁边,一定要有几个可以把罪过揽下来的人,若罪过不揽下来而影响到上面去,整个架构就毁掉了。君子辨忠,就是看他办事情的次序,如果次序不对就是奸臣。子路肯定是一个内心很正直的人,可是他如果照这个方式继续办下去而没有发现的话,也不配成为一个君子。因为君子就是高瞻远瞩、值得大家效法的人,他做出来的事情即便在内心来说是问心无愧的,可是还要从长远的影响上来考察是否有不良的影响。

所以子路周济穷人这件事情可以先禀告君主,看君主怎么选择。也许国库有粮就发放出来了,于是这个功劳美名自然归给君,同时也圆满了做忠臣的德行,圆满了百姓一心向着国君的愿望,等于君、臣和百姓三个都圆满了。也有可能子路禀告了君,君有粮却不发放,那这时子路就要把罪过揽下来自己承担,让百姓的指责归给他自己,这样做才是一个忠臣良将应有的处事的办法;还有一个可能是,子路禀告了国君国库却没有粮,这时子路可以说我家有粮,然后三更半夜把粮运到国君的仓库里,第二天再以国君之名发放米粮。但若有异心人,第二天他就会出去散布:“其实你们知道这些粮哪里来的吗……”本来个人享受这些俸禄财富,要有八成归功于国家的安定,贡献出来回馈给国家有什么不可以?但是现在的人在乎的是“其实都是我”,竟干沽名钓誉的事,然后装得一脸无辜,这样是不行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学《忠经》的原因。

——摘自张庆祥讲《忠经》第8集

本期目录...

 
最新活动讯息与张讲师新作
中华黄庭禅学会
http://www.htz.org.tw
各期电子报下载: 黄庭禅各期电子报在线查询
投稿或提问、意见: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欢迎转寄与分享: 点选转寄电子报链接或直接转寄此封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