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黃庭禪學會2019.05.11電子報

一、 主題文章:不再折磨

相伴一生的伴侶,走著走著,就變成了相互折磨,問題出在那兒?怎麼跳出這傷人傷己的怪圈?

二、 問答集錦:怎麼觀照都解脫不了怎麼辦?

怎麼觀照都解脫不了怎麼辦?這問題裏,竟藏著一個隱微的心思,想要解脫,必須從這裏下手。此篇解答,精微、透徹,關於痛苦的真相、關於解脫的辦法。最後的提醒,一定要看仔細啊!

三、 禪院軼事:由濁轉清—我需要不斷地練習

「寬兩秒」四步驟,練得虛無飄渺不踏實,你是否也有同感呢?這次,他終於接了地氣,感受到內在能量的變化,在行禪中破解了「發而中節」的盲點。一起來入境學習唷!

四、 經典故事:我以不接受你的玉為寶

常人以貴重的物品為寶,子罕卻拒絕了別人送的璞玉,什麼才是他所看重的寶呢?

 

不再折磨

作者:王彩松

我性格內向又很自卑,遇到任何事情總是忍著,不太會表達,其實心裏是不舒服的。所以常常生悶氣,這樣既折磨自己,又傷害身邊的人。

參加了黃庭禪初階課程,學習了寬兩秒心法,我才明白原來不是外面的事物讓我煩惱,而是自己對黃庭內氣血湧動的分別好惡使得自己煩惱。既然找到了方法,就開始不斷練習向內觀照。

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越來越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越來越覺得原來所有的問題都是我自己引起的,但自己卻習慣埋怨別人。

寬兩秒的練習過程,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是開始改變的過程。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和先生因為早上起床的事情已經形成一種互相折磨的固有模式,我希望他早點起床吃早飯,早點起來鍛鍊身體能夠改善抑鬱症的狀況,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就經常會叫他起床。可是他已經有抑鬱症傾向,早上起床本就比較困難,再加上對我叫他起床這件事起了反感,所以我越叫他,他就越是起得晚。

既然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也找到了方法,那就從觀照自己的黃庭開始改變吧。看到他不起床,就寬兩秒觀照黃庭,接受黃庭氣血的湧動,不去叫他;要吃早飯了,觀照一下黃庭讓氣血自由,不去叫他;吃完早飯收拾了~還不起來~氣血又竄上來,繼續寬兩秒不去打壓不助長,等他起來了再給他熱飯就好了……漸漸地我發現,其實他也知道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他已經儘量早點睡覺了,只是對於他來說,早起真的會有一點困難,每個人的習性不同嘛!而且,在我不「打擾他」(叫他起床)之後,他反而能夠逐漸起得早一些了,也會儘量吃早飯。

生活中很多這樣的情況,通過寬兩秒的練習,我們可以走出那個互相傷害的惡性循環,轉而走向互相理解和關心的良性迴圈。

通過不斷內觀,加上跟隨「經典走入生活群」的練習,我的內心越來越柔軟,和家人的相處更和諧,不再折磨自己和身邊的人。隨著練習逐漸深入,也看到自己越來越多的習氣毛病需要修正,繼續加油!

本期目錄...

 

怎麼觀照都解脫不了怎麼辦?

作者:張慶祥講師

同學問:我是一個很敏感非常容易被情緒所左右的人,現在通過觀照黃庭的氣,真的覺得自己的情緒就是那股氣,慢慢地練習進步了不少,但對於某些情境下我怎麼觀察黃庭都很可怕,很讓我厭惡,很讓我無奈,因為覺得全身都不舒服,怎麼辦?

張講師答:在解脫煩惱的這條道路上,大家一直都走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怎麼說呢?就是每個人都把自身的情緒感受區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你喜歡的,一種是你不喜歡的;或者說一種是可以存在的,一種是不能讓它存在的;這種二分法的方式,也就是佛家所謂的「好惡」、「分別」。

譬如你現在覺得身體有不舒服的情緒,你便會一直問「怎麼辦」!其實你問的就是「怎麼樣把它消除」,這就是在「分別」,就是在「好惡」。你越好惡分別,你身體的抵抗就越多。

經過深入的自我觀察,您終將發現,痛苦是來自於你對那些感受的抵抗。當你全然地接受各種感受時,這種情況會獲得根本性的改變。下次當你覺得有不舒服情緒的時候(當然我說的不是身體的病痛,而是心情上的不舒服),您可以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好好的體會一下什麼是情緒,您終將發現它只不過是充塞在胸中的一股能量起伏罷了,就只是一點點能量,就只是一點點感受而已,您何不就讓那些感受存在呢!何必急著把它趕走呢!這次您真的張開雙臂歡迎它吧!

也許您做了幾秒鐘後,你又會開始在問:「我已經歡迎它了呀,為什麼它還不走呢?」你這樣一問,便顯示出在所有的觀照過程中,你所謂的「歡迎」,實是帶著目的,什麼目的呢?就是「你趕快走吧!」所以從頭到尾你都是在厭惡它,從來沒有真正打從內心裏去歡迎過它。

你這一厭惡,全身所有的氣脈全部鎖住,你的關節全部鎖緊,你的肌肉開始緊繃,隱隱約約你分分秒秒都在抵抗。您這一抵抗,你的情緒痛苦就要加倍,這就是一般人碰到情緒就痛苦不安的原因。下次改個方式對待您的情緒吧!就像您坐在走廊下吹著微風一般,就讓它在,沒事的,我說它就是像一陣微風,但你會說:不!它像暴風!但你知道,這一直是你誇張及自我欺騙的說法,為什麼呢?

因為從小到大,你經歷那麼多你所謂的「狂風驟雨」,經歷無數次的心酸心碎,然而至今你的心肝脾肺腎都還健在,你的身體完好無缺,你的眼睛能看,耳朵能聽,你能夠走路,你所有的功能沒有一項被摧毀。這在在證明它根本不是什麼颶風,事實它只是像一陣微風吹拂你的胸膛而已,就讓這一陣微風存在,就讓這一陣微風吹拂你的走廊,吹拂你的客廳,不要急著趕走它。你要從內心裏這樣想像,去接納這股能量,你的抵抗就會放下,你的痛苦就會煙消雲散。

如何檢驗你是真的歡迎著它呢?當你打從內心歡迎那股能量,你的抵抗會放下,你的關節會鬆掉,你的肌肉會鬆下來,酸就讓它酸,熱就讓它熱,冷就讓它冷,衝撞就讓它衝撞,起伏就讓它起伏,鬆馳任運,你只是默默的做個觀察者,就會找到一切的答案。

這件事情,非得通過在自身中反復練習才能有所得,這並不是想想講講就能進步的。這就好像投籃一樣,如果您問一個投籃的神射手怎麼投籃,那神射手也只能告訴你姿勢怎麼樣、技巧怎麼樣,但講了半天,你如果不去投,那會有用嗎?一點也沒有用的!所以這學問,你只是在文字上揣摩理解有用嗎?用處不大的。我鼓勵您多參加幾次黃庭禪的初階課程,這樣對你的幫助會更有實際效用的。

本期目錄...

 

由濁轉清——我需要不斷地練習

作者:李文超

再次回到黃庭書院,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十多天下來,感覺收穫滿滿,內心充滿喜悅。

此行對黃庭氣血的物理形態有了真正的初步體驗,釐清了心、性、命的關係,明白了修行的主軸是什麼,以及這條路該怎麼走。想想自己以前在練習「寬兩秒」時,如飄在空中,不踏實,更不扎實,而今這種接地氣的練習,讓自己不再浮在空中。

道在生活中,離開生活的道,並非真道。每天行禪前,講師和學長都會囑咐,要常常回到內心觀照。通過這七天的耕讀操練,逐步養成了時時觀照的習慣。在工作中各種大的氣血上來時,就主動停下來觀照氣血的形態,靜靜地細數那一波波的由大到小的湧動,去感受黃庭內能量的物理變化。而有的同學更是精進,把電子手錶定時,每半個小時提醒大家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好地向內觀照,讓自己對內在氣血的變化看得越來越清晰。

一天工作結束,吃完幸福的晚餐,雖然對於我們這些很少做體力活的上班族來說,身體有些疲累、酸痛,但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興致勃勃地來到講堂分享、讀經、靜坐。在分享時,學長的回饋讓我很受益,抽絲剝繭般分析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即時糾正錯誤的做法和方向。比如我分享在山裏砍荊棘時,被掉下的枯樹枝砸中頭部,當時只顧疼了,隨後想起觀照卻找不到當時被砸的感覺,學長提醒:只去觀照當下的感覺,不要追憶已經過去的感覺,當下是什麼就去觀照什麼。又比如,別人很久沒有做好的事情,自己接過來很輕鬆地搞定,內心那個得意就上來了,觀照時內心很懊惱,認為得意實乃小人之見。學長適時提醒:得意是可以發的,關鍵是掌握發的節度,不要得意忘形,正如《中庸》所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次還學會了「觀照上的比對」。書院門口有個很陡的好漢坡,用力去爬時,雖然感覺力量滿滿,可沒走多遠,會感覺腰酸腿軟氣喘吁吁,黃庭的氣也是緊成一團的;當自己「鬆鬆地觀照」,放鬆所有關節去爬時,感覺不到累,只感覺到黃庭那股氣的躍動,身體就像一團氣跟著就上去了。對比兩種狀態,哪種是對的,哪種是不合時宜的,答案顯而易見。通過“對比”,我真正體驗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在黃庭處的感覺。這些例子在生活中處處皆是,只要用「心」去感受,自然明白自己的作為正確與否;只要不去人為造作,自然能感受到造化的神奇。

古聖先賢的經典不僅是留給我們讀的,更是留給我們實踐的。所以,黃庭禪是練習題,而不是理解題,只有不斷練習,才能讓自己由濁變清。感恩講師為我們指引了方向,讓我們這些心靈的瞎子能夠撥開雲霧,重見光明。感恩!

本期目錄...

 

我以不接受你的玉為寶

故事來源: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道德經》第三章

經典引述: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韓非子·喻老》「宋人獻玉」

張講師講解:

宋國有個普通百姓,撿到了一塊璞玉,專程去獻給子罕。他認為這塊璞玉小人得到也沒什麼用,而子罕是一位才學之士,胸懷肚量廣大,與這塊璞玉相配,所以他就想把璞玉獻給子罕。

但是子罕卻不願意接受。獻玉的人說:「這塊璞玉是很大的寶啊,應該給像您這樣的達官貴人用,我們這種人用不上。」子罕卻回答:「我知道它很寶貴,可我實在是用不上,不知道該用在哪里!」子罕接著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接受你的玉為寶,我們是各有所寶啊!」

子罕的寶是什麼呢?堅守我的本分,他以這個為寶。一般人的寶是什麼?得了一個東西,以為是寶,對這個寶的看法是不同的。人們聽到子罕這個故事,內心的貪愛好像無形中都被消去了兩三重。但是,平時人們卻都喜歡貴重的東西,所以這個內心之「盜」禁無可禁,不斷地正在發生。子罕以不接受寶物為寶,這不是不貴難得之貨嗎?這不是欲人之所不欲嗎?

——摘自張慶祥講《道德經》第20集

 
最新活動訊息與張講師新作
中華黃庭禪學會
http://www.htz.org.tw
各期電子報下載: 黃庭禪各期電子報線上查詢
投稿或提問、意見: joan@htz.org.tw; 1004898501@qq.com
歡迎轉寄與分享: 點選轉寄電子報連結或直接轉寄此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