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春節假期,趕上七日耕讀體驗營的後半段,這是第四次參加,可是次次都是「醬油班」(不能全程參與耕讀體驗被戲稱為醬油班)的成員,算的上是很忠實的「醬油粉」了。可是,其中的收穫並不因此而打折。
到達的第一天晚上,大家圍坐在一起總結這一天的體悟,初來乍到的我,一臉茫然看著大家分享。當志工分享到「法語」時,我的臉上寫了個大大的問號,什麼是「法語」?我晚來幾天是錯過一個億的節奏嗎?
學姊把講師關於法語的這一段解釋分享給我們: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聽說不修就是說一直聽佛法,一直聽道理,但就是不做。就像《論語》裡面孔子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法語就是已經正確到不能再正確的話,說了大家就能夠懂、都會點頭的那種話。「能無從乎!」說出這樣的話來勸你,你能夠不點頭嗎?你無法不點頭,問題是你做不做?那就不一定了,對不對?能不能成功不在於那句話對不對,那句話已經再正確不過了,沒有比那句話更對的了。「改之為貴」,說到了我們的痛處弊端處要改,能改才是最珍貴的,而不是珍貴在於那一句法語。
咀嚼其中的深意,漸漸明瞭,我不就是常常法語一大堆嗎?平時長篇大論一套一套,可是真正在自身落實的又有多少?
習慣了用腦袋去辨別,可是靠腦袋無法細細去體會經典的精神,要「用心」才行。回到內在,用「心」感受大家分享時,提著的心漸漸鬆了下來,透過絲絲縷縷活潑地傳遞開來。同樣是好奇於同學們前幾日的耕讀收穫,當腦袋用力地往外去探索,和內心輕鬆地帶著好奇,原來有這麼大的不一樣,口頭禪也可以穩穩地著陸。
正是因為這樣,重新體會講師說的「耕讀」二字的含義:
耕,不是只有耕田,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口心田;
讀,也不只是讀書,而是能反復咀嚼生命在天地間的暢然。
那天去廚房切酸菜,志工切了個樣品給我做參考,就去忙別的事了。我很認真地照著示範切完了筐裡的第一卷酸菜,看著切成顆粒狀的成品,唔,還不錯!可是內心卻感覺有一絲的不確定:要不要去問問志工?繼而又生起另一個念頭:剛剛已經給我示範了,再問會不會顯得多餘啊?……正當我猶豫時,剛好志工經過餐廳,於是請她幫忙確認一下成品是否可以。志工嘗了一下我切的酸菜葉,叫我自己也嘗一嘗,告訴我說:「你看,如果切的再小一點,口感是不是會更細膩一些?」按照她的建議嘗試了一下,果然效果不一樣哎!
切個菜就有這麼多的學問,切的粗細大小,就會影響到菜的口感。平時手快腳快,對於自己下廚做飯向來只是做到煮熟了、能吃就好,不會考慮別人喜不喜歡吃。之前在廚房幫忙,總是看到炒菜的志工請大家嘗鹹淡,以大家的喜好為先,原來「心中有他人」是細微地於在在處處去深入、去落實,也終於明白了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做事不是有做就好,而是要去「做好」。
接到新的任務,和另一個志工上最遠的東院去照顧土豆,這才知道,做一個農夫真不簡單!
在迷濛的山霧裡,看著眼前這稀稀拉拉的土豆苗,志工說:「原先種下的土豆苗被山羌吃掉了,這一批補種下不久,就趕上山霧頻繁的時節,所以土豆生病了,要給它們加一些肥,灑點營養液,看它們能不能挺過來。」我不禁心想,這些土豆可真是命運坎坷啊! 還有,農夫種菜,學問可不小啊,要懂天時、地利還有植物本身的特質。即便是對待生長如此不易的土豆(按同伴的話說,這些土豆像是沙漠中努力生長的植物),依然要想辦法讓它們找回原來的那份生機勃勃,其中的態度與用心真的需要我好好學習呀。
耕讀行禪轉眼結束,回到喧囂的塵世中,無比懷念這十來天簡簡單單的生活。行禪中有太多的發生,提醒自己老老實實地回到主軸上去練習,因為踩著高蹺永遠無法真正體會到著陸的踏實。還記得上一次去中嶺山行禪前抽到的一句講師禪語:天真、自然、踏實,產陽氣。
謹記於心,踏實前行!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