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陽明學問,自求諸心, 宸濠犯上,束手受擒。
明王守仁,在龍場,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後盜賊蜂起,乃親率銳卒,破四十餘寨,八十餘巢,平數十年巨寇。宸濠反,下九江,薄安慶。守仁襲南昌,濠還救,大破之,遂執濠。
文成公初築室陽明洞中,氾濫二氏學。後以兵部主事抗劉瑾,謫貴州龍場驛丞。萬山叢薄,苗獠雜居。守仁因俗化導,夷人喜,伐木為屋以棲之。其一生學問事業,全從格物致知,自求諸心得來耳。
【白話故事】
出生與成長
明朝王守仁,字伯安,因為他曾在貴州修文縣的陽明洞天裡居住,自號「陽明子」,後世都稱他為「陽明先生」。他出生在浙江餘姚縣一個官宦世家,後來隨父親移居到了紹興。他父親是當時的狀元,很受當時的明孝宗皇帝器重,官至禮部侍郎。
王陽明自幼聰慧過人,氣概非凡。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請教老師說:「請問先生,人生第一等大事是什麼?」
老師回答說:「就是讀書考取功名嘛。」而王陽明卻說:「人生第一等大事恐怕不是考取功名,應該是讀書學聖學賢吧。」
王陽明小小年紀就立志讀書做聖為賢,他明白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王陽明十五歲的時候,恰逢國家邊疆之地戰事連連,他懷著一腔救國熱情,刻苦練習騎馬射箭,並廣泛涉獵兵書。而且,一有機會他就跟隨父親去到居庸關、山海關等塞外邊關去觀察山川地勢,探訪邊疆的民族,瞭解這些地方的地理環境,向周圍有經驗的人請教帶兵打仗的經驗。在此過程,他獲得了很多邊防重要經驗和帶兵打仗的要點,為他日後練就帶兵打仗的軍事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王陽明不怕艱苦,冒著生命危險去學習保家衛國的本領,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為國家的安定出一份力。
陽明格竹
王陽明除了對帶兵打仗很感興趣,他與當時一般的文人一樣,熱愛探究人生終極真理。「陽明格竹」的故事流傳甚廣,是說陽明先生很喜歡研究理學,有感於大儒朱熹所說的「格物即是格盡天下之物,窮盡萬物之理」,便想來做做實驗。他興高采烈地約了一位朋友,嘗試去「格」庭院中的竹子。他倆比賽看誰能格盡竹子的道理?結果,他那位朋友連續格了三天,也沒能格出什麼道理來,反而病倒了。陽明先生嘲笑朋友太虛弱,說自己一定可以格出個道理來。可是,當他認真堅持了七天以後,也病倒了,但竹子的道理卻沒有完全格通。這件事情讓陽明先生體會到,單靠苦思冥想去向外探究事物的道理,不是學習聖賢的正確道路。
出入官場
王陽明二十八歲時,考上了進士,正式踏入仕途,但他時運不濟,偏偏遇到當時朝廷政治黑暗的時期,使得他縱有滿腔的報國熱情,卻未能得到朝廷重用。
黯然離開朝廷以後,陽明先生在家鄉潛心學習,體會到一味脫離塵世是沒有益處的,入世救世才是人生的大道。從此以後,他決定宣導聖賢之學,並且開始講學,將教化世人作為自己的人生事業。
後來,由於時局變化和國家的需要,陽明先生三十五歲那年,被任用為兵部主事。但當時皇帝仍然寵信專橫跋扈、滿腹陰私的太監劉瑾,朝中很多正直的大臣都上書揭露劉瑾的種種罪行,反都被劉瑾陷害。陽明先生也因為諍諫被貶到了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當很小的一個官職——龍場驛丞。
龍場悟道
龍場地處偏遠,環境惡劣,原始森林遍佈,瘴氣橫生,經常可以遇到毒蛇和毒蟲,而且當地的苗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社會風氣也不如中原有禮。因龍場環境和衣食住行極度不適應,陽明先生同去很多隨從都病倒並相繼去世。即使有幾位僥倖活下來的,也是整日了無生趣。陽明先生知道再這樣下去,大家都會沒有希望,於是他開始以身作則,振作精神,每天快樂地工作,砍柴挑水,熬粥做飯,堅持鍛鍊……漸漸地他越做越開心,還時常哼唱自己家鄉的小調。他的積極態度,帶動了身邊的人,大家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改觀,開始努力付出,龍場的環境也建設得越來越好了。
謫居龍場的艱苦日子,對個一個人生活來說是嚴峻的考驗,但是對於陽明先生來說,卻是成就他一生思想學問的最寶貴的轉機。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生活中,陽明先生忽然悟出了困擾多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喟然長歎道:「從前我一直被格物致知的道理所困惑,如今才明白,聖賢學問的關鍵在於將一顆浮動的心定下來,不再向外馳求,能做到反復地求諸自心,就可以改造周圍的環境。成聖成賢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啊!」
平定江西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國家動盪不安,南方福建沿海地方的盜賊倡狂不已,朝廷曾派人剿匪,但因山林深險,盜賊頑強兇悍,最終束手無策。兵部尚書王瓊一向賞識陽明先生的才能,就向武宗舉薦他帥兵剿匪平寇。
這一年陽明先生42歲,他受命親自率領精銳士兵出征,與賊寇會戰。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先後攻破了盜賊的山寨四十多個,賊窟八十多座,掃平了漳州、左溪和桶岡等地為患數十年的巨寇。
擒獲寜王
正德十四年,陽明先生45歲時,分封於南昌的寧王朱宸濠造反,率兵攻下九江、南康,逼近安慶,準備順長江揮師東下,一舉攻佔南京,自立為王。當時陽明先生路過江西豐城,正在前往福建平叛途中,得知消息後,他立刻召集各守令出兵平賊,並率領新集結的精銳軍隊去襲擊南昌,以斷朱宸濠的後路。等朱宸濠想返回來救城時,已來不及了,在途中被陽明先生的軍隊打得大敗。結果,僅僅用了三十五天的時間,陽明先生就擒住叛臣,平定了叛亂。對於用兵之術,陽明先生曾總結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意思是用兵打仗的方法是什麼?也不過就是把聖人的學問學到精純處,讓心不被外物所困,這就是方法。從這一番話中,可見他自求諸心、如如不動的功夫,即使在兩軍相交的征戰中也毫不放鬆。看來聖人的學問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的出來的呀。
陽明心學
陽明先生一生講學不斷,即使在行軍打仗過程中也不曾懈怠。他認為,如果社會上人心能趨於正直善良,那麼衰敗的世風自然能趨向淳厚,國家就能太平,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所以他一生都致力於使民眾「致良知」。但由於,連年征戰勞頓,陽明先生身心耗損巨大,導致重病,他病中不得已上書皇上,請求辭官回鄉。在回鄉途中,他病情惡化,臨終前他看到學生哭泣不止,微笑著說:「我的心中一片光明,此生有什麼可遺憾的呢?」陽明先生去世時,年僅五十七歲。他的靈柩路過江西時,當地軍民身著縞素,痛哭著為他送行。
陽明先生初築室陽明洞中時,世間程朱二氏學問流行。之後他任兵部主事時因對抗奸佞太監劉瑾被貶貴州做龍場驛丞。當地崇山峻嶺,少數民族聚居。他根據當地的風土民情,循循善誘,用傳統的儒家思想教化他們。當地人受到陽明先生深厚的道德修養的感化,也很敬佩他淵博的知識,也漸漸地聚集到他身邊來學習。為了教育當地人,陽明先生建造了龍岡書院、君子亭等場所,在那裡講學。
陽明先生一生本著為國為民貢獻的忠心,雖然坎坷跌宕,卻精彩至極。他政治生涯坎坷,軍旅生涯屢戰屢勝,講學教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無所畏懼。他宣導「知行合一」,直指修學的根本在於「求心」,以身作則,從起心動念當中去要求自己,將學問落實在生活的所有應對進退中,是實踐真學問的楷模。可以說「格物致知,自求諸心」的核心貫穿了他一生的學問事業。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二冊忠篇《守仁求心》)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