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儀誠信,免胄見酋。回紇羅拜,福備九疇。
唐郭子儀,賞罰必信。回紇入寇,子儀使李光瓚說之。回紇曰:「郭公在此,可得見乎。」子儀將出,左右曰:「戎狄野心,不可信。」子儀曰:「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乃免胄見其酋,回紇捨兵下拜,曰:「果吾父也。」
先君謂汾陽王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上尊為尚父,而不以寵辱為心。故身立三朝,執掌強兵。程魚讒謗百端,上終不信。最難得者,回紇服其誠,承嗣拜其使。非至誠待人,焉能如此。
【白話故事】
郭子儀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幼時受父親影響很深,父親仁愛守信的品德和良好的家風,深深地影響到他。郭子儀自幼刻苦讀書,勤練武功,不僅品行寬厚,誠實守信,還練就了兒一身好武藝,後來考上了武舉人。經過選拔,他最初擔任了橫塞軍使,後因忠誠為國,人品出眾,深受朝廷信任,擔任過很多重要的軍隊官職。
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僕固懷恩引誘吐蕃、回紇、黨項聚集三十萬軍隊,入侵唐朝,擄掠涇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今陝西禮泉北)、奉天等地,百姓苦不堪言。代宗命令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等 郭子儀到涇陽時,敵軍已經圍城。叛軍兵力強大,是唐兵的數倍。 郭子儀下令嚴守不戰。因為郭子儀過去同回紇有過交往,知道回訖與吐善內部頗有矛盾,於是命衛隊長去見回訖。回紇酋長說:「僕固懷恩說大唐天子已駕崩,郭令公也已經去世,中國已無主,所以我們才跟從僕固懷恩帥兵前來。如今郭令公健在,請問大唐天子還在嗎?如果令公活著,我們能見他一面嗎?」衛隊長回來將情況報告給了郭子儀,郭子儀立刻表態說: 「如今我軍兵力薄弱,眾寡不敵,難以戰勝。從前我和回訖頗有交情,不如我前去說服他們。」部下見郭子儀要出城見敵軍首領,紛紛勸阻說:「戎狄之心,不可信,您此去必定凶多吉少,請您一定不要去。」郭子儀道:「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如果敵人進攻,我們根本無法抵擋,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部下見郭子儀心意堅決只好說:「請選五百鐵騎護衛您。」郭子儀說:「大唐與回訖曾是共患難的盟友,現在雖然回訖來犯,但我相信只要曉以大義,他們一定會信守盟約。我不能為了自己的安危,興師動眾,帶過多的兵士護衛。我就是要以誠意感動對方,此時隨從多了反而有害,會讓對方會起疑心。」於是郭子儀只帶了幾十位騎兵並且解除了甲胄,徐徐出城前往回紇兵營。
回紇人見陣前有動靜,馬上進入戒備,讓弓箭手持弓箭待命。最後遠遠看見郭令公竟然只帶幾十位隨從策馬而來,很是吃驚。哨兵急忙傳呼:「郭令公來了!」郭子儀來到回紇酋長帳前,先讓隨從退下,自己單身下馬進到帳中,來見回紇首領。一見面,郭子儀就真誠地說道:「諸位可安好?過去你們曾經不遠萬里,來幫助我們平定叛賊,收復了長安、洛陽,我們曾一起共患難,怎麼如今把這樣的交情給忘了?現在你們卻拋棄舊友,幫助一個背主棄親的叛臣,實在是違反天理啊。」回紇酋長聽後讓部下放下兵器,拜見道:「我們要把您當我們的父輩一樣尊敬啊。」於是,郭子儀就與他們開懷對飲,盟誓今後仍然要友好相待。郭子儀繼續勸說回紇酋長道:「這吐蕃本是與大唐和親的國家,無端侵略,這簡直是恩將仇報的不齒行為。如今吐蕃的領地上馬牛佈滿幾百里地,回紇諸位如果趁此機會,反戈攻擊並懲治吐蕃,今後就可以代替吐蕃收穫上天的恩賜,你們千萬不能失去這樣的良機啊。況且這樣你們還能繼續和大唐保持友好,是得天理,順民心的事情。」回紇人最終聽了郭子儀的勸告,反戈對抗吐蕃。吐蕃軍隊上下毫無準備,最終兵敗逃走。郭子儀與回訖合兵追逐,打了兩場大勝仗。
郭子儀在兩軍對壘的危及關頭不顧個人安危,忠實守信,曉以大義,最終大膽機智,不戰而屈人之兵,化解了一場敵眾我寡、戰則必敗的軍事危局,成為千古流芳的美談。
郭子儀一生為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三朝全心效力。先帝因其功高蓋世,而封他為汾陽王,他的忠信赤城深得先皇信任而不會有半點疑心;他歷任高官,卻因品行端方,而受到眾人擁戴;他晚年被皇上尊為尚父,卻絲毫不為寵辱所動。正因為他一貫守信忠義,所以得以身立三朝,並執掌強兵。雖然期間也有不少小人進讒言誹謗他,但是都沒被皇上所取信。最難得的是,回紇感佩他的誠意,在他的忠告繼續信守與唐朝的盟約。若非至誠待人,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二冊信篇《子儀見酋》)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