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的助教常說一句話:「學黃庭禪,是被我玩出來的。」一開始琢磨這句,真不太能明白。我知道她愛玩,也很會玩,但真不曉得,這老祖宗傳下來的心法到底有什麼好玩,還能怎麼個玩法?
蔡琴有句歌詞,也常常被拿來舉例:「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藝術太浪漫了,可現實不?聽久了,忍不住讓人生疑:這世上,果真有一個可以讓人死心塌地、從一而終的人、事、物或真理嗎?
回首自己的過去,真是沒什麼從小到大堅持下來的。不管興趣還是愛好,等那一陣新鮮勁過後,總會有倦怠。作為一個妥妥的金牛座,我想自己唯一堅守的,大概就是那份不曉得為何尋尋覓覓、對自己出爾又反爾的「我執」吧。
破「我執」不簡單,先看清自己都 「執」些什麼。自己看不清,就透過別人的眼睛看。就這點上,我很感謝身邊這個龐大的、無處不在的志工團隊。不管是上山行禪,還是參加生活禪、小樹苗或者青楓俠等等活動,都會遇到很多志工。同為志工,大家有志一同,他們就像一面面鏡子,從各個角度、紛紛投射出「我」的樣子。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孩子的眼睛更雪亮。這次趕上青楓俠培訓,通過觀察孩子,發現他們的不足和閃光點,不覺中也在省察自己。看著孩子們,因為有輸有贏,顯露各種心情;看著他們,因為各種心情,做出那些反應,那麼天然,真實無欺。
雖然一口一個「不公平」,其實心裡還是為了自己;雖然一口一個 「要自由」,其實還是不願低頭、不肯服氣;當他們頭腦越來越敏捷,口舌越來越討巧,真正改過的心反而悄悄溜走了……很多日常行儀的細節,其實就在透露一個人的內心,比如一個坐姿、一個晃動、一個眼神、一個擺臂。不管嘴上說得多好聽,其實心裡已昭然若揭。
在各種熱烈或靜默、嚴肅或活潑的場景下,不管是批評還是贊許,志工老師的循循善誘和較真堅持,都讓我讚歎:原來,真正的品德教育,不是讓孩子聽聽或說說算了,而是真的讓他們去體驗、去感覺、去調整自己、去承擔責任與後果、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心中懷有他人……如此,才讓五顆心見真章。
最後,張校長再叮嚀,這一切,為了能當「一個真實、輕鬆、無愧的人」。
真實,輕鬆,無愧。寥寥六個字,背後多少蘊意深長?
我也常聽到助教說這句話:「能學黃庭禪,因為我很誠實。」人生最可愛、也最可貴的,就是坦誠地面對自己。真實是什麼?你面對過真實的自己嗎?常常觀照一下自己內心的狀態,當下有什麼存心,我們是否不曾察覺、不肯承認或自欺欺人,成了虛偽的大人?看起來總是很忙,四處奔波,當「跑跑居士」、「禪修遊牧民族」,喊喊口號「認識你自己」……《道德經》言:「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反而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輕鬆。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人越長大,反而越不容易笑了?為什麼我們認識更多路,反而開始裹足不前了?為何頭頂飄來一朵雲,偏偏籠罩著你?你在悄悄抗拒什麼?寬兩秒練習的第一個步驟,肩關節先鬆,胸膛敞開。馬上就有人問,胸膛敞開是什麼感覺?六祖說,世人不知白,就先與他說黑;不知長,就先與他說短。既然不知鬆開,就先來體會一把緊。把肩胛緊繃,鬆開;緊繃,再鬆開。不必去追尋什麼感覺,感覺自然會上來。當下即是,有什麼就看什麼。
然後問題又來了。當感覺上來了,你敢迎接那百分之百的感覺嗎?全然接受它,像浪花躍入大海,才能無愧。內心還有多少言,有多少陰私,哪裡藏汙納垢,想必自己最清楚。對外光明磊落,對內能致良知,無愧於心,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試想,若真的能做到「真實,輕鬆,無愧」,那樣的人生,該有多麼活潑,過得多麼圓滿啊!
活潑潑的心,當是給本性送上的最好的禮物。因為活潑潑的,正是生命的節拍。現代人享受律動,卻常常找不到拍子。我們有很多藉口,比如年紀大了、肢體比較僵硬、反應跟不上、關節不夠鬆巧等等,所以總是沒辦法「中節」。而我聽過講師最有力的一句反駁:「我們連放下自己,去服從一個節拍都做不到嗎?」
喔!原來不是做不到,而是因為舊有的習性、慣性太強大,讓我們沒辦法全然放下自己,沒辦法全權交付,讓自己卑微到貼近大地,學一顆塵埃在空中的舞蹈,體會到天地之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由律動。
人為天地之心,生命真正的律動,不造作、不刻意,就是黃庭一竅中的汩汩暗湧。在初階課上,多少人恍然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就是這樣被一緊、一鬆所操控。有趣吧?曾經以為自己慈悲為懷,外行善哉,原來對內在那一股氣血各種打壓、抵抗、助長或捆綁,一點都不慈悲。曾經以為一心為己,熱愛自由,原來真正的自由,是不被胸膛那一股氣血操控的自由。鬆弛任運,苦中還能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很養生,為何不讓它儘管來?
就像很多人千里迢迢來到書院,上山耕讀,與大地做聯結,用經典印證生命。一邊耕種,一邊讀自己。到底只是來觀望一下,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是真的低心下氣,洗心滌慮來學習?到底是心甘情願,在長養陽氣,還是各種碎碎念,累積陰氣?收穫的到底是功勞還是苦勞?都由自己決定,由你的心境決定。
反正,不出多時,精氣神會為你回饋最好的答案。畢竟農作物是很老實的,本性也很老實。《孟子》說:「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在耕讀生活中,時常保留一份覺知在內,細細品讀;在日常動靜之間,返觀省察;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到「看山還是山」,想來整個過程,就是虛而待物,逐漸照見「本我」的歷程。
本我是什麼?胸膛這股能量,內心純然一股天然、流行的氣。
每次上山,感覺比上班還忙。從早到晚的勞碌,卻不覺一點睏頓,日漸精神抖擻。反而回到滾滾紅塵,一下又變成流浪的小孩,眼裡又不見回家的路。心累了,那就是真累了。但生活總得繼續,提起一個志氣。講師說,讓你的生命的下一秒,比上一秒更養生。
當我們感到無所事事或面臨多事,不知如何抉擇時,想想聖人會怎麼做。那聖人如何作想,我又怎麼知道?唯有一點可以確認,自古聖賢一條心,他們總會選擇,可以利益更多人的事。
《傳習錄》裡,陽明先生說聖人與凡夫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心法。「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這個心法,返觀即是,感而遂通。換句話說,每個人的胸膛裡,都住著一個聖人。不被黃庭這股氣血捆綁,才能明心,才能見性,才能立命。
我想,果真能「讀我千遍也不厭倦」,定會漸漸打開一個全新的視界。如此活潑潑地,定會有照見本我的那一天,點亮全新的生命歷程。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