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伯俞母杖,常悅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漢韓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嚴,每有小過,輒杖之,伯俞跪受無怨。一日、復杖。伯俞大泣,母訝問曰:「往者杖汝,常悅受之,未嘗或泣。今日杖汝,何獨泣乎。」伯俞曰:「往者兒得罪,笞嘗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來日無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強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況駒隙之景頻催,風燭之膏易殞。天倫聚樂,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韓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傷心語,不堪讀也。」
【白話故事】
漢朝時期,河南有個韓伯俞,生性孝順,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他與母親相依為命。這孩子本質雖善,但玩心很大,做事情總是毛手毛腳。韓伯俞的母親,見兒子做事情毛躁,覺得他心性偏躁動,若不從小加以糾正,長大以後恐再難調整。因此,母親從日常的小事情著眼,對伯俞管教細緻且嚴厲。當發現他吃飯時候把米粒掉在地上,三天兩頭弄破自己的書包,對長輩說話不加尊稱,做功課時東張西望……就會責罰。母親責罰時是用藤條抽打伯俞的屁股或背部。伯俞悟性很好,每次母親責罰,都明白自己錯處,也知道母親打他是為他好,所以無論母親打得多麼痛,從來他都忍住不哭。而對母親來說,打自己孩子的時候,自己心又何嘗不痛呢?看到孩子悶不吭聲,以為孩子沒有改過的心,所以就越發用力,想讓孩子知道他錯了。
在鄰居們看來,伯俞母親超級嚴厲,就像在虐待孩子一般,甚至有鄰居直接勸阻伯俞的母親,讓她不要再那麼嚴厲對孩子。伯俞的母親從不辯解,但還是堅持採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重要的是,伯俞自己深深理解母親每次打自己都是為自己好。他也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做事情欠考慮、總是毛手毛腳等壞習慣。為了不想讓母親總是操心,伯俞暗下決心,絕不犯同樣的錯誤。伯俞想到就努力去做,慢慢地他發現自己想問題越來越成熟,做事情也越來越沉穩了,這樣一來受到來自母親的責備也漸漸減少了。伯俞純孝本性和為人處世的德行,被當地知縣知曉並舉薦給了皇上,伯俞被冊封為孝廉,並被派到江南做知縣。隨著官職的提升和政績的彰顯,他越來越感受童年時母親對他的管教帶給他一生的益處。周圍認識他們的人,也明白了伯俞母親的良苦用心。
隨著伯俞年紀的增長,母親責罰伯俞的次數更加少了。這一天,已經七十多歲的伯俞在母親面前不小心犯了一個錯誤,母親很生氣,便讓伯俞跪在自己的跟前,拿起手中的拐杖打了伯俞幾下。可意外的是,伯俞失聲痛哭起來,把母親也驚到了。母親忙問:「孩子,你這是怎麼了?是為母錯怪你了嗎?從小到大,這麼多年來,我打你的時候,你從來都沒有哭過一聲。剛開始我以為是你對我心懷怨恨,賭氣不哭。後來明白是你理解我打你打得對,所以才忍住不哭的。這次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想必是母親的冤枉你了?」伯俞抱著母親的腿,流著眼淚說:「母親大人,並非您冤枉我,今天這件事情是我做錯了,您應該責罰我。我以前一直不哭,是因為我覺得您都是為我好,雖然很疼但我是接受的,而且您每次打我打得很疼,就表示您很健康,體力很好,讓我覺得很安心。但是,今天您打我,看著您舉起手中的拐杖都有些費力了,我很是愧疚。我都這麼大了,還讓您為我操心,對不起您!今天被您打,我感覺不到疼,說明母親您的力氣變得非常小了,說明您身體弱了,我真怕您有一天離開我……」說到這裡,伯俞哭得越發傷心了。
母親聽及至此,心裡也酸酸的,但她很欣慰地對伯俞說:「我家伯俞讓我放心了,我可以安心了。你現在明白事理,為人處世,心中時刻能感覺別人的感受。雖然之前你也知道要孝順我,聽我的話,但還是屢次犯錯,這說明你還是沒有從內心去改正錯誤,也沒有真正體會娘每次打你的心情。現在,你再被我責罰時,能知道為娘我的狀態,體會我的心情,這樣你就能從內心真正去懺悔和修正自己。所以娘覺得你是成人了,以後娘不會再打你了。」
伯俞聽了母親的話,受益匪淺。原來母親的用意如此深遠,直到自己到老了才體會到。養父母之身,是最基本的孝順;安父母的心,是更高層次的孝順;如果能養父母之志,就是最好的孝順了。而志,就是積極向上的、心裡能能一心為他人好、為國家好的想法和作為。
李文耕曾評論說:「孩子的身體在父母竭力養育下,會變得日漸強大,而父母的體力則因養育孩子的付出而日漸衰弱。加上歲月的侵蝕,人的精力逐漸消耗。人間天倫相聚的美好,有能超過百年的嗎?韓伯俞說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正讓人心傷,不忍去讀啊。」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三集第1冊孝篇《伯俞泣杖》)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