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孫克己,盛德孔多。助人採果,且避偷禾。
漢淳于恭,字孟孫。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採。見偷禾者,念其愧,因伏草中,盜去乃起,里落化之。王莽末,恭兄崇,將為盜烹。恭請代,得俱免。後崇卒,養孤教誨。有不如法,恭用杖自箠,兒慙而改過。
淳于恭專以克己利人為務。未嘗欲激人之知恥。而人受其感化,則羞惡之心,莫不油然作矣。且當遭寇之時,眾莫事農桑,恭獨力田。人曰:「死生未分,何空自苦?」恭曰:「縱我不得,他人何傷,尤無我相也。」
【白話故事】
東漢時候,有一個人叫淳于恭,字孟孫,北海淳于人。據說他喜歡讀《老子》,人好清靜,不慕虛名。
淳于恭家境還算不錯,擁有一些稻田和果樹,在那個年代,算是小康水準了。但當時也有好多家庭處在貧困的境遇中,吃不飽,穿不暖。有一次,有人看到淳于恭家的果子熟了,就偷偷爬上去摘。淳于恭不僅不生氣,還招呼他們注意安全,讓他們爬上樹摘了不少果子,並且先讓他們吃個夠,再帶些回家去。這讓偷果子的人,覺得非常羞愧,並且心懷感激,之後再也不來偷了。淳于恭常常摘下成熟的果子,送給鄉鄰,請大家一起品嘗。
有一天,淳于恭準備去田裏收割成熟的稻子,遠遠看見有人在他家田裏偷著收割他家的稻子。淳于恭恐怕偷稻的人看見主人會羞愧,就趕緊躲進草叢裏面,等那偷稻穀的人走了,才起來。大家都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那些偷東西的人不是很可惡,該受到處罰嗎?怎麼能對他們這樣寬容?」淳于恭說:「鄉親們生活條件不好,又沒有能力嘗還,只好偷偷來拿點稻穀。如果我大聲斥責,讓別人知道是誰偷的,會讓那個人在村裏丟臉,受到羞辱。我家條件好些,他偷一點對我們也沒什麼大損失,就當救人一急吧!」鄉親們看到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了他的感化。鄰居之間樂於相互幫助,窮的出力,富的出物。
當時正值西漢末年,因漢哀帝荒淫無度,二十六歲死了,皇權旁落,王莽乘機竊取大權,自己建國做起了皇帝。但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盜賊四起。淳于恭的哥哥名叫淳于崇,被強盜們捉了去,說要把他煮熟吃掉。淳于恭得知了消息,不顧被強盜殺死的危險,自己跑去強盜那裏,請求代替哥哥死。強盜們看到淳于恭不怕死,有勇氣,竟然願意代替哥哥去死,有義氣,心裏都非常佩服,最後反而將兄弟倆都放了。
後來,哥哥淳于崇去世了,淳于恭就擔負起了教養哥哥留下的孤兒的職責。他像對待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認真負責地教導他們。如果姪子們犯了錯,教了幾次還不改,淳于恭就用木棍打自己,責怪自己教育無方,導致孩子們做錯事情,理當自罰。姪兒們見了,很是不忍,非常慚愧,就跪在淳于恭面前,主動承認錯誤,立志改過。
淳于恭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卻非常寬容厚道。他除了想到如何利益別人,還會顧及別人的羞惡之心,也就是說,如果儘量避免把別人不好的事情宣揚出去。因為那樣雖然自己解了氣,但是別人會因此產生怨恨或受到侮辱。而淳于恭每次都以他自己的言行,來感化別人,別人羞恥之心,自然就升起來了,就順其自然地改過了。
賊寇氾濫之時,淳于恭還有一件事呢讓人感佩。那時鄉親們都不種田了,一是因為大家總是在防範盜賊,人心浮亂,無法安心種田;二是因為種了也總是被偷、被搶,自己辛苦的勞動成果被別人搶走,誰願意呢?唯獨淳于恭仍舊辛苦地勞作,有人對他說:「你花這麼多功夫,莊稼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呢。倘若活不了,或者被人偷了、搶了,那不是白種了嗎?」淳于恭說:「縱然我得不到,總有人可以得到,又有什麼關係呢?」。在他心中,別人得到,正像他自己得到一樣喜悅。只要他種的稻穀利益了別人,他不介意是否自己得到。他是真正做到無我了。
試問天下有幾人能明理至此,並能有他這樣的胸襟呢?
(改編自蔡振坤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初集第四冊 恥篇《孟孫克己》)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