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東吳孟宗,抱竹而哭。冬月筍生,母疾平復。
吳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喪父,母老疾篤,思筍煮羹食。時冬節將至,筍尚未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以奉母,母食之而病癒。人皆以為至孝所感。
脾胃既衰,飲食無味。偶思一物,宛似異常甘美,急欲得而食之,此病人常情。況老而病篤乎?無如時當冬月,筍從何來。宗之哭竹,非乞靈於竹也。而竹亦效靈,情到至處,不可以恒理測度者每如此。
【白話故事】
大約西元200年(離我們現在1800多年以前)的三國(魏、蜀、吳)時期,吳國有個叫孟宗的人,為了生病的母親,以至孝感動天地。
孟宗表字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現在的武漢武昌一帶)。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並且生了很重很重的病,躺在床上起不來。母親有一道最喜歡吃的菜,就是鮮筍煮羹(羹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粥、湯一類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食物,而生病虛弱的時候,更想吃。
可是冬至節(冬至是12月22日)就要到了,武漢那些地方已經很冷了,幾乎都要下雪啦!這個時候筍還沒有長出來。筍一般什麼時候生長呢?要等到春天三四月份,萬物發芽生長的時候,要冬至過後三四個月,也就是冬至之後還要等一百天多天!要等那麼長的時間,這可怎麼辦呢?要是母親吃不到喜愛的食物,病就更難好啦!別說一百天,一天都難過啊!
孟宗沒不知道怎樣可以得到這個鮮筍,但是他無論如何要試試找找看。於是他就跑到竹林中找竹筍。可是走遍了竹林,一無所獲,他的心沉甸甸的,失望極了。他心中既焦急,又難過,想著不能讓生病的母親的小小的心願得到滿足,覺得自己很無能,也很無助。內心真是又酸,又堵,又緊。於是,孟宗雙手抱著毛竹,不知不覺,兩行熱淚簌簌地落下來,他越哭越傷心,最後竟然抱著竹子大聲地哭了起來。一個男子漢想著母親的病,就那樣哭著。
誰知就在這個時候,奇蹟發生啦!孟宗的孝心,竟然感動了天地,不一會兒地下就裂開了一點點,有幾個小東西從地縫裏冒了出來,尖尖的,毛茸茸的,是什麼?啊!原來是竹筍!孟宗聽到動靜,定睛一看,這一看不要緊,他的眼睛都直了,張著嘴,止住了哭聲!雖然地上冒出的竹筍不多,只有幾個,但是孟宗已經很滿足啦。他跪下來,感天謝地,內心喜悅而激動!然後他挖出了竹筍,急忙趕回家裏,做了筍羹給母親吃。等到吃完筍羹,他母親很開心、很滿足。隨著母親心情大好,她的病居然完全好了。
大家都說是孟宗至孝,一心為了母親,才感動了天地,出現這樣的奇蹟。真是很令人感動和驚歎。
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脾胃的運作能力下降,消化不好,吃東西都沒有滋味。若是偶然想起一件喜歡的食物,好像會比平時甘美好吃許多,就急著想要馬上吃到。這是病人的常情,何況年紀大了,又得了重病的時候,而且孟宗母親生病的時候,正好是冬天,怎麼可能有竹筍呢?於是就發生了孟宗哭竹的故事。當下,孟宗並不是乞求竹子顯靈,可是竹子卻有靈氣。當一個人孝敬母親的赤誠之心感染到極至之處,就發生了這樣神奇的事情,我們不可以用常理來衡量這種情境啊。
(改編自蔡振坤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一冊 孝篇《孟宗哭竹》)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