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問:習禮課程進入學校後,老師和家長的正向的回饋很多。但也有老師提出疑問說:「你們教的只是一些簡單的禮貌規矩,這些我們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稚園就開始教,為什麼孩子學了卻不做。而在習禮課程之後,他們卻有明顯的改變,這是為什麼呢?」請問講師,習禮的竅妙到底在哪呢?
张講師答:「禮」是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善意,在習禮前這種善意若沒有先向小孩子講清楚,當然習禮的效果就不會好的。禮乃是表達對人的善意,對人的誠懇,禮是讓人最輕鬆,最和諧,最快樂,最溫柔,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若是這作用沒講明白,教再多的禮貌給小孩也是徒勞無功的。
一般的人以為習禮就是很呆板、很封建的東西,禮就是教人怎麼向人打招呼、怎麼向人行禮、怎麼拿東西、怎麼給東西、怎麼說謝謝、怎麼說對不起、怎麼表自己的卑下謙虛的小玩意兒。老師再怎麼教就教這些表面功夫,教這些俗套,再怎麼講就都是些毫無生趣的老生常談,因此小孩子們並不覺得學這些東西有什麼趣味,更別說對我有什麼好處,甚至學了這些東西簡直就是叫我吃虧。他完全不知道習禮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能得最大的益處。他完全不知道,禮是教人明理,讓人更成熟,讓人應對更得體,給人感覺更舒服,凡事應對恰到好處。這個部分學校的老師們可能並沒有對小孩說明白。
另外,為什麼學校教小孩們禮節,總讓人覺得不夠活潑,其原因就是他只演練那些拘拘謹謹的禮節,而不是教小孩去解決他在生活中方方面面與人相處的問題。而教小孩在面對他的生活問題時怎麼應對,怎麼以最友善的方式跳過那個總是發生在人際間過不去的坎,這才是真正的「禮」。人際間難免會碰到坎坎坷坷的嘛,人與人交往常碰到很多的挑戰,很多的對抗,在這些人際間的坎坷難題出現的時候,教小孩怎麼合理的應對,這就是禮。
而今日我們內心教育基金會所提倡的「習禮」,讓小孩子們覺得所學到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馬上用得到,我們的習禮內容是針對一些生活中比較重要的點,讓他們演練在某種人際關係的情況下,他可以怎麼應對,怎麼回答,什麼時候應該進會更好,什麼時候應該退會更好,這樣對小孩子來說,才是比較有用而切身的東西,而且也很容易就讓小孩子能舉一反三,輕鬆地面對他的生活。因此經過這簡單的習禮課程之後,小孩立即能把所學到的應對之禮,運用在與人相處的任何境遇當中,其效果不僅是讓人馬上覺得小孩子變得好明理,好像一夕間就忽然長大了一般,而且也讓這孩子在面對他生活的坎坷時,感覺非常輕鬆。
習禮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生活情境拿來重複演練,讓小孩去感覺、去習慣,而一般學校教禮儀,老師們只負責說明和示範,但卻從不演練的。小孩子們沒有試過彎腰,他的腰就彎不下去; 他沒練習問候,就講不出來; 他沒練過怎麼送往迎來,面對生活時就一點也用不上。理論他其實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這樣學了等於白學,說了也等於是白說。
比如害羞的人不曾練習過應對的臺詞,在面對人時就說不出話來。而狂妄的人沒有練習彎腰,他就謙卑不下來。然而這只需要多幾次的演練,多種不同應對方式的對照,他就能感受到差別,就能知道怎麼做可以讓人感覺更有善意,並且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可以做不同的選擇。我不一定要像以前一樣,永遠都是那副怯懦的樣子,也不一定永遠一副高傲的樣子,其實只要懂得應對的訣竅,人生的選擇空間是無窮寬廣的。
學生們如果認識到禮的活潑,體會到禮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有幫助,不僅讓人看得起,而且讓自己更舒服,然後經過幾次的練習,他馬上有信心,馬上知道這麼做對他來說也沒什麼困難的,於是他就願意在生活中,把剛剛學到的應對之禮,去試試看好不好用。任何小孩都有天生的好奇感,他們都想要把剛學到的東西去試驗看看好不好用,當他願意試試的時候,他的禮就做出來了,然後他的父母、他的家人馬上就覺得說他有巨大的改變,好像一下子明理了,一下子讓人更放心了,這就是禮的妙用。
我們提倡的習禮,所教的東西很切身,都是在解決小孩子碰到的人際困難,更是在提升小孩更優美的生活,雖然只是小小的改變,也許小孩本身並不感覺這有什麼了不起,但給人感受到的改變是很巨大的。比如說家裏垃圾桶已經滿了,而此刻媽媽正在廚房忙。那麼你問小孩:「你是等到媽媽對你吼說:你還不快給我倒垃圾!」然後你再被逼著去倒,或者是你看到垃圾已經八分滿了,你主動對媽媽說,媽媽你這麼忙,我幫你到樓下倒垃圾好不好?」同樣是倒拉圾,你看看這兩種情況給媽媽的感受會差多少!同樣都是去倒垃圾,就只是先說這一句話而已,給媽媽的感受簡直是雲泥之別呀!這就是生活的禮,這麼簡單的禮,媽媽馬上覺得你長大了,對你所做的事馬上有信心了!你信不信?不信就回家試試就知道了。
我們內心教育基金會所教的東西都是這麼貼近生活的,都是這麼簡單而可實踐的東西,都是是靈活、權變、有趣、有用的東西,可以立即讓人感受到你的東西,這就是禮。
你對你在乎的人,總是希望讓他看到你的善意,對你不喜歡的人,總希望改變現況,化敵為友。那麼有什麼與人應對的方法,可以讓不友善的人可以漸漸感覺到我的對他善意?如果有的話,任何小孩都願意去試試,他們想知到老師講的到底有沒有用,只要他去試試,立即會覺得古人的禮真是超級好用。一試成癮,這小孩就被習禮給改變了。好比以前出門去上課,總是甩門就走了,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而習禮後出門前會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我去上課了哦,下午見」,只是這點應對的改變,就足以讓媽媽高興得流下淚來,只是這一點改變,就可以從父母師長的眼神中,看到對自己的肯定與欣慰,從此也讓這小孩樂於習禮,樂於改變,這就是習禮的威力。
可惜的是,一般學校在教禮節,大多是空講一個道理,總說你們該怎麼怎麼做,不然我示範一下給你們看,三兩分鐘就講完了,這種方式沒法讓學生去體驗到有禮無禮之間的差別,而要加深這種親身的體驗,最重要的是課題必須貼近真正的生活,其次就是要重複地演練,練習與人互動的各種狀況,各種難題,各種過不去的坎,用不同的方式演練,大家互換角色加深體會,最後小孩子會發現到,哦,原來我過去的方式很不好,原來我可以這麼做,原來這麼做才是對的,才是比以前更好的方式,如此才能讓小孩打從內心主動想要改變。
禮的內涵就是表現對人的善意,而那善意就是讓人覺得更加安全,更加放心,更加輕鬆,更受尊重。而要讓人感受到這些,最主要的是自己要能表現出輕鬆的神態,而很多人可能很久不知道輕鬆是什麼味道了,所以以禮待人時往往很拘逼,往往不輕鬆,那麼就使這禮讓人覺得很生硬、造作、無趣。所以說輕鬆是個大禮,輕鬆自然是禮的基礎,你輕鬆不起來別人怎麼輕鬆嘛,不輕鬆哪來的放心呢!因此,禮以什麼為度,就是以讓人覺得輕鬆、舒服、和善、安全、放心為度,「和善、輕鬆、放心、因時置宜」就是禮的基礎所在。
一個習禮的人讓人感覺很明理,明理的人讓人感覺很放心,每個父母都希望很放心的把責任交給小孩,讓小孩當大人,但不知怎麼的,就是覺得他拿不起來,總是對小孩有很多擔心,放心不下,於是就對小孩設了很多規矩和限制。你做一個小孩,你怎麼出門、怎麼回家,才會讓父母覺得對你很安心,這很重要,只要父母對你很放心,那你的好處可多了。好比為什麼你十八歲,你要跟父母借個車,他們總是死都不肯借,這就是因為他們對你不放心啊,因為他看過你開車,他知道你毛毛躁躁地開車,當然他對你有很多不放心。你如果開車碰到紅燈快到了,你就提早煞車,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這就是開車的禮,你的父母看一次就知道你是個可以放心的小孩了,下次借車他很放心,哪有不借的道理,對不對。所以禮就是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值不值得信任的依據。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絕非虛言。
一個懂禮的人,總是讓人覺得很安心。好比你與某人約好見面時間,時間還沒到你早就知道某人肯定遲到,這種人就是失了約會的禮,也就是失了他的人格,失了人們對他的信任,讓人覺得不可靠,任何需要慎重的事都不可能找他的,失禮就有這麼嚴重。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