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茫茫然开始,踏上修行路,我开始慢慢理解,孤独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第一次听说《西游记》其实在讲一个修行人的故事,我惊异又失落。这一路热热闹闹,原来都是单打独斗;所有跌宕玄奇,终究离不开——胸口那一方寸而已。
尽管阅历不多,情绪倒挺多。我以为的孤独,常常是得了一点染料,便自作主张开起染坊。一个眼神,也可以惊起波澜。后来听《中庸》,说君子慎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孤独,应是一种无言的担当。检视当下每个起心动念,“善与不善,必先知之”。
记得两年前第一次参加小树苗志工,感动得稀里哗啦。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我找回心头的天真和温暖。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是我从小树苗一直收获最大的地方。看他们很懵的时候,就像手足无措的自己,一次次被点醒;看他们懂事的时候,有模有样,但依然没往心里去;看着那些小心翼翼的眼神,只是在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小孩的赤子心也会变“油条”,就像大人从“初参”变“老参”。一念之差,全系于心。
在小树苗一次次活动中,明晰了教育的方向,学会感受别人的感受,浅尝到一点心法的宽阔滋味。看起来,我变得更冷静、更理智了。尔后,再去直面生活中很多世事人情,就像涓涓溪流汇入大江大海,心潮不容易再起澎湃,美其名曰“去掉感动”。然而,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
还好有志工培训。听过同修们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坦诚分享、总结,我恍然:少了一个“敬”啊!虽然,讲师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过:敬——立一善而百善治。头脑上知道“敬”很重要,但真的在心上练起来,敬在黄庭上,有多难?
面对唠叨嫌弃的亲人、纠缠不清的爱人、嬉笑怒骂的友人,冷漠的路人,甚至是匆匆掠过脚边脏兮兮的乞丐,心里还始终能怀一个敬意出来?真的去练习才发现,原来,心头有那么多的不屑,从隐微的角落一次次兀自冒出来;原来,我一直熟视无睹,甚至理直气壮。失去了敬的底盘,心中自然容易没有了他人……难怪孤独呢,因为孤傲吧。
参加小树苗以来,我第一次不由自主地、对眼皮底下这些小孩子肃然起敬——就在最近珠海四部曲一场异常胶着的拔河比赛里。
本来呢,我也没报多大期待,毕竟早就知道“竞赛的意义”——不论输赢,体现五颗心“恭敬、感恩、大小先后、心中有他人”最重要嘛!比赛伊始,我站在一旁,为孩子们呐喊助威,本来只想提提气氛、尽尽兴——反正很快就结束了。
没想到,1分钟过去、3分钟过去、5分钟过去、7分钟过去……比赛还在继续。两个小队像钟摆一样,一会儿摆过来,一会儿摆过去,胶着不已。不知过了多久,赛事终于出现一点苗头,一方朝向胜利一点点艰难地拖进。不知为何,裁判也忘了吹哨,眼看已脱离了赛线,依然没有一个人撒手,就这样以龟速移动着。眼看逼近后面的墙角,将要走投无路,依然没有一个人肯松气。
我从兴奋到紧张,从揪心到讶异,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两队队形歪了,方向偏了,个个姿势拧着,小脸涨得通红,手套快磨破,还有的擦破肩膀,勒住了肚子……这群孩子早已没了什么技巧,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当下使出全身力气。
两边的啦啦队,加油声不绝于耳。我喊着喊着,忽然失了声。一股汹涌热浪,忽地直冲头顶,头皮一麻,我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眼泪夺眶而出……奇怪,我哭啥?不知道、不知道……有一种很久违很久违的感觉,像一股巨大的力量,哐当撞开了一扇大门。
这群傻孩子,拔个河而已,怎么跟不要命似的?为了一次小小的比赛,为了这短短几分钟,不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空间,还把自己逼到墙角去,至于吗?明知道快要赢或输了,大局已定,为何不早点松手,非要竭尽全力,坚持到最后一刻?
当裁判的哨音终于响起,孩子们松开绳子,倒在地上,呼呼喘气。我也从一度自以为是的狭迫气血中醒来,肃然起敬:原来每个生命,都有那样光明的种子。那一刻,那些小小身体里迸发出的大无畏气场,冲开了让我一度不自知、畏畏缩缩的气血;那一刻,为了一件小事,一个团队,竭尽心力,所充盈的浩然之气,和沙场上马革裹尸的勇士大概没什么两样。
你有多久,没试过单纯地为当下一件事竭尽全力了?有多久,没加入过像大雁一样齐心而无私的团队?原来,所谓修行的孤独,不是多么爱惜自己的羽毛。平日里养精蓄锐,正是为了该拿出来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用,全盘托出,毫不吝惜。
《道德经》最后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在某一刻,点燃自己,若可以照亮更多的生命,那竭尽全力,也在所不惜。哪怕只是一瞬间,生命里那份活泼泼的无畏、那份全心全意的付出,才是生生不息的源泉……
小树苗结束后,我就想,什么时候能像孩子一样拔一场河?
没想到,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
刚刚过去的2017年喜马拉雅听“123知识狂欢节”,相信都成为很多志工颇为难忘的推广经历。那是一场自发式的浩大的国学宣传,也是一次让很多人都豁出去的“空中拔河”。
要让经典落地,人心先落地。从前孤芳自赏、独善其身的,如今低下来头来,呼朋引伴;从前不屑各种群、朋友圈的,现在群里吆喝、圈里刷屏、发红包攒人品……真的来接一回地气,才发现自己原来有多清高。以为读了一点圣贤书,是多了不起的事?讲师说:“经典只有指引你往内,教你谦虚,教你低头……你里面就有一个圣人。”既然“下就是天理”,怎么学着学着,头却抬越高了?
不少同学曾分享,自己打着修行的名义,“修”了很多年,到头来却发现,好像还不如身边那些不曾修行的人。以前对那些“愚夫愚妇”多有知见、批判,现在想想,其实人家轻松自在得很,那一点烦恼嘴上唠唠,但无挂于心。而打着修行旗号的人们,因为太“聪明”,反而一路兜兜转转,患得患失。内心每升起一点狂妄,那一点傲慢,足以完全扳倒一个人,让他跌回原点,甚至往下更深。
当我学着低下头来,在一次次与人沟通中,看着内心起起伏伏。曾经热络不已的,现已人走茶凉;原来以为老死不相往来的,依然惦记在心……是什么悄悄卡在胸口,让你有很多想说却还没说的?是什么让你畏手畏脚、让你疲惫、让你担心别人的一切质疑或误会?你还能问问自己,现在真不真实、轻不轻松吗?
这回,志工推广工作尤其鼓舞人心。看着推广群里每天倒数、刷票,排名时时变动,大家趁势努力一把,燃起熊熊斗志——“这一次,让国学与娱乐一争到底!”我也第一次敲开邻里的门,徘徊楼下的商铺,甚至搭讪起门口的保安……家人不解:“何苦要这样一票票争呢?排前一位后一位又如何?这不是贪名吗?……不是要学一颗平常心吗?”虽然,有很多理由可以陈情,他们也不尽理解,但当我听到“平常心”那一刻,忽然被点醒:为什么最近心里七上八下?为什么跟这么多人聊天会疲惫?多一张票,少一张票,什么时候变成“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了?虽然在做对的事,但不知不觉已“失其养”了……
截止领券的最后一天,志工们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内就多了5000多张票,以平均每分钟6.5张的惊人速度在增长。那天晚上,我最后走进楼下一家冲印相片的小馆,老板娘正聚精会神盯着电脑修图。我小心翼翼地轻声打扰,带着微笑陈述一遍,她却头也没抬:“搞这个干嘛?”“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哪有时间听这个……”语气很不耐烦,甚至像质疑街头诈骗分子。几番解释下来,她始终没正眼看过我一眼,根本不甩我。我声音越压越低,自己都快听不清自己声音了,才察觉到不对劲:那越来越缩的气血,快要堵成一团。我在干嘛?我在说什么?为什么我感到这么隐忍?这是我要推广的初衷吗?
想起讲师在《金刚经》里说“忍辱”,大意是众生的忍,是打碎牙往肚里吞。而圣人的忍,是坦荡荡的开怀。我松松肩膀,观照一下。又想起一首偈:“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首偈,拍腿哈哈大笑,想起电视剧里的济公,那活佛在世人眼中,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疯子嘛!明知道将自讨苦吃,明知道要被泼凉水,还甘于受辱。这“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的海纳胸襟,不用心去印证,真是不能明白其中妙意。
忍不住自己在心里偷笑起来。再看看老板娘,两眼目光依然深深陷在蓝屏里,仿佛有什么一直吸引她。于是,我调整了措辞,轻轻松松再陈情。心开了,嘴角忍不住上扬,声音也清亮起来。老板娘终于回头看了我一眼:“哦,你意思就是像大卖场里卖东西求点赞的嘛!”我哈哈笑起来:“对啊对啊老板娘,拜托就帮我点个赞嘛!”话音刚落,自己先吓一跳:哇,净相这么重的我,竟然说得出这种话?!圣贤经典和特价卖场,弘扬国学和点个赞,这“愚妇”对于高低贵贱,竟如此没有分别?以前我应该好气才是,怎么现在爽朗笑出声来?
我踏出店门,忍不住仰头感慨:本来,我大可不必执拗地卡在这小小门槛之间,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多力气,才拿了这样小小一票。这一票,对于整个活动而言,根本无足轻重,但这一票,却给了我当头一棒——推广经典,也是实践经典的历程。
《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虽然也不是人人可渡,但愚夫愚妇亦可以入道。为什么要听经典?讲师说:“经典多半很切身,很少去讲什么遥不可及的,或者多少时空之外的事情。经典,只在讲当下的存心。”真有意思。
那天夜里,我睡得并不好,做了很多杂梦。第二天一早,打开手机,看到真的还有一群志工们,刷票奋战到了半夜十二点,最后确认投票系统关闭,票数排名尘埃落定,他们在群里互道晚安。那一刻,心中的感佩,把我再次拉回小树苗里那群孩子拔河的情景:一直等到裁判哨音吹响那一刻,确定比赛终于结束,他们松开绳子,倒在地上喘着气,开怀地笑。
也许,这场“让国学与娱乐一争高下”的刷票活动,本质上就是一场商业狂欢的游戏。但这场空中游戏的背后,都是再真实不过的情绪。有人觉得“内心像过年一样热闹”,有人感觉“精疲力竭”。也许,正是在那些不被理解、饱受委屈的时刻,正是考验自己练习心法真伪的时刻。一念之间,心量可以如此宽广,也可以如此狭迫。
无论这次活动结果如何,到底能让多少人因此受益,走进经典,我想,最大的受益者,当是背后这群傻傻地、单纯地一直在拔这场河的人。瑞穗姐说:“从纯净的存心出发,在这个过程中,答案可以很清楚、很明白的。”
有人问:“圣人要做一件为众生好的事,即使知道很快会碰壁、会失败,还是要去做吗?圣人也会有挫败感吗?”
讲师答:“事情不一定成功,只要合乎人情义理,圣人还是会去做。因为这中间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有成功,但是留下永垂不朽的教育。他留下了做人处事的风范……圣人也有挫败感,但是不被挫败感所拘束,不会因为挫败感影响了他的勇气。”
这份大无畏、这份大甘愿,难道不就是修行人应发的坚固心、勇猛心、长远心吗?倘若能就这一点上用功,何愁功夫不日进?生死不能了?让经典指引生命,像孩子一样拔河吧。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