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茫茫然開始,踏上修行路,我開始慢慢理解,孤獨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第一次聽說《西遊記》其實在講一個修行人的故事,我驚異又失落。這一路熱熱鬧鬧,原來都是單打獨鬥;所有跌宕玄奇,終究離不開——胸口那一方寸而已。
儘管閱歷不多,情緒倒挺多。我以為的孤獨,常常是得了一點染料,便自作主張開起染坊。一個眼神,也可以驚起波瀾。後來聽《中庸》,說君子慎獨,「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君子孤獨,應是一種無言的擔當。檢視當下每個起心動念,「善與不善,必先知之」。
記得兩年前第一次參加小樹苗志工,感動得稀哩嘩啦。和孩子們在一起,讓我找回心頭的天真和溫暖。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是我從小樹苗一直收穫最大的地方。看他們很懵的時候,就像手足無措的自己,一次次被點醒;看他們懂事的時候,有模有樣,但依然沒往心裏去;看著那些小心翼翼的眼神,只是在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小孩的赤子心也會變「油條」,就像大人從「初參」變「老參」。一念之差,全係於心。
在小樹苗一次次活動中,明晰了教育的方向,學會感受別人的感受,淺嘗到一點心法的寬闊滋味。看起來,我變得更冷靜、更理智了。爾後,再去直面生活中很多世事人情,就像涓涓溪流匯入大江大海,心潮不容易再起澎湃,美其名曰「去掉感動」。然而,總覺得還少了點什麼。
還好有志工培訓。聽過同修們一次次不厭其煩的坦誠分享、總結,我恍然:少了一個「敬」啊!雖然,講師在很多地方都提到過:敬——立一善而百善治。頭腦上知道「敬」很重要,但真的在心上練起來,敬在黃庭上,有多難?
面對嘮叨嫌棄的親人、糾纏不清的愛人、嘻笑怒罵的友人,冷漠的路人,甚至是匆匆略過腳邊髒兮兮的乞丐,心裏還始終能懷一個敬意出來?真的去練習才發現,原來,心頭有那麼多的不屑,從隱微的角落一次次兀自冒出來;原來,我一直熟視無睹,甚至理直氣壯。失去了敬的底盤,心中自然容易沒有了他人……難怪孤獨呢,因為孤傲吧。
參加小樹苗以來,我第一次不由自主地、對眼皮底下這些小孩子肅然起敬——就在最近珠海四部曲一場異常膠著的拔河比賽裏。
本來呢,我也沒抱多大期待,畢竟早就知道「競賽的意義」——不論輸贏,體現五顆心「恭敬、感恩、大小先後、心中有他人」最重要嘛!比賽伊始,我站在一旁,為孩子們呐喊助威,本來只想提提氣氛、盡盡興——反正很快就結束了。
沒想到,1分鐘過去、3分鐘過去、5分鐘過去、7分鐘過去……比賽還在繼續。兩個小隊像鐘擺一樣,一會擺過來,一會擺過去,膠著不已。不知過了多久,賽事終於出現一點苗頭,一方朝向勝利一點點艱難地拖進。不知為何,裁判也忘了吹哨,眼看已脫離了賽線,依然沒有一個人撒手,就這樣以龜速移動著。眼看逼近後面的牆角,將要走投無路,依然沒有一個人肯鬆氣。
我從興奮到緊張,從揪心到訝異,空氣彷彿都凝固了。兩隊隊形歪了,方向偏了,個個姿勢擰著,小臉漲得通紅,手套快磨破,還有的擦破肩膀,勒住了肚子……這群孩子早已沒了什麼技巧,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當下使出全身力氣。
兩邊的啦啦隊,加油聲不絕於耳。我喊著喊著,忽然失了聲。一股洶湧熱浪,忽地直衝頭頂,頭皮一麻,我張著嘴,卻發不出聲音,眼淚奪眶而出……奇怪,我哭啥?不知道、不知道……有一種很久違很久違的感覺,像一股巨大的力量,哐當撞開了一扇大門。
這群傻孩子,拔個河而已,怎麼跟不要命似的?為了一次小小的比賽,為了這短短幾分鐘,不給自己留一點喘息空間,還把自己逼到牆角去,至於嗎?明知道快要贏或輸了,大局已定,為何不早點鬆手,非要竭盡全力,堅持到最後一刻?
當裁判的哨音終於響起,孩子們鬆開繩子,倒在地上,呼呼喘氣。我也從一度自以為是的狹迫氣血中醒來,肅然起敬:原來每個生命,都有那樣光明的種子。那一刻,那些小小身體裏併發出的大無畏氣場,衝開了讓我一度不自知、畏畏縮縮的氣血;那一刻,為了一件小事一個團隊,竭盡心力,所充盈的浩然之氣,和沙場上馬革裹屍的勇士大概沒什麼兩樣。
你有多久,沒試過單純地為當下一件事竭盡全力了?有多久,沒加入過像大雁一樣齊心而無私的團隊? 原來,所謂修行的孤獨,不是多麼愛惜自己的羽毛。平日裏養精蓄銳,正是為了該拿出來用的時候,就拿出來用,全盤托出,毫不吝惜。
《道德經》最後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在某一刻,點燃自己,若可以照亮更多的生命,那竭盡全力,也在所不惜。哪怕只是一瞬間,生命裏那份活潑潑的無畏、那份全心全意的付出,才是生生不息的源泉……
小樹苗結束後,我就想,什麼時候能像孩子一樣拔一場河?
沒想到,沒過多久,機會就來了……
剛剛過去的2017年喜馬拉雅聽「123知識狂歡節」,相信都成為很多志工頗為難忘的推廣經歷。那是一場自發式的浩大的國學宣傳,也是一次讓很多人都豁出去的「空中拔河」。
要讓經典落地,人心先落地。從前孤芳自賞、獨善其身的,如今低下來頭來,呼朋引伴;從前不屑各種群、朋友圈的,現在群裏吆喝、圈裏刷屏、發紅包攢人品……真的來接一回地氣,才發現自己原來有多清高。以為讀了一點聖賢書,是多了不起的事?講師說:「經典只有指引你往內,教你謙虛,教你低頭……你裏面就有一個聖人。」既然「下就是天理」,怎麼學著學著,頭卻抬越高了?
不少同學曾分享,自己打著修行的名義,「修、了很多年,到頭來卻發現,好像還不如身邊那些不曾修行的人。以前對那些「愚夫愚婦」多有知見、批判,現在想想,其實人家輕鬆自在得很,那一點煩惱嘴上嘮嘮,但無罣於心。而打著修行旗號的人們,因為太「聰明」,反而一路兜兜轉轉,患得患失。內心每升起一點狂妄,那一點傲慢,足以完全扳倒一個人,讓他跌回原點,甚至往下更深。
當我學著低下頭來,在一次次與人溝通中,看著內心起起伏伏。曾經熱絡不已的,現已人走茶涼;原來以為老死不相往來的,依然惦記在心……是什麼悄悄卡在胸口,讓你有很多想說卻還沒說的?是什麼讓你畏手畏腳、讓你疲憊、讓你擔心別人的一切質疑或誤會?你還能問問自己,現在真不真實、輕不輕鬆嗎?
這回,志工推廣工作尤其鼓舞人心。看著推廣群裏每天倒數、刷票,排名時時變動,大家趁勢努力一把,燃起熊熊鬥志——「這一次,讓國學與娛樂一爭到底!」我也第一次敲開鄰里的門,徘徊樓下的商鋪,甚至搭訕起門口的保安……家人不解:「何苦要這樣一票票爭呢?排前一位後一位又如何?這不是貪名嗎?……不是要學一顆平常心嗎?」雖然,有很多理由可以陳情,他們也不盡理解,但當我聽到「平常心」那一刻,忽然被點醒:為什麼最近心裏七上八下?為什麼跟這麼多人聊天會疲憊?多一張票,少一張票,什麼時候變成「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了?雖然在做對的事,但不知不覺已「失其養」了……
截止領卷的最後一天,志工們在做最後的衝刺。一天內就多了5000多張票,以平均每分鐘6.5張的驚人速度在增長。那天晚上,我最後走進樓下一家沖印相片的小館,老闆娘正聚精會神盯著電腦修圖。我小心翼翼地輕聲打擾,帶著微笑陳述一遍,她卻頭也沒抬:「搞這個幹嘛?」「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我哪有時間聽這個……」語氣很不耐煩,甚至像質疑街頭詐騙分子。幾番解釋下來,她始終沒正眼看過我一眼,根本不甩我。我聲音越壓越低,自己都快聽不清自己聲音了,才察覺到不對勁:那越來越縮的氣血,快要堵成一團。我在幹嘛?我在說什麼?為什麼我感到這麼隱忍?這是我要推廣的初衷嗎?
想起講師在《金剛經》裏說「忍辱」,大意是眾生的忍,是打碎牙往肚裏吞。而聖人的忍,是坦蕩蕩的開懷。我鬆鬆肩膀,觀照一下。又想起一首偈:「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記得第一次看到這首偈,拍腿哈哈大笑,想起電視劇裏的濟公,那活佛在世人眼中,就是一個活脫脫的瘋子嘛!明知道將自討苦吃,明知道要被潑涼水,還甘於受辱。這「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的海納胸襟,不用心去印證,真是不能明白其中妙意。
忍不住自己在心裏偷笑起來。再看看老闆娘,兩眼目光依然深深陷在藍屏裏,彷彿有什麼一直吸引她。於是,我調整了措辭,輕輕鬆鬆再陳情。心開了,嘴角忍不住上揚,聲音也清亮起來。老闆娘終於回頭看了我一眼:「哦,你意思就是像大賣場裏賣東西求點贊的嘛!」我哈哈笑起來:「對啊對啊老闆娘,拜託就幫我點個贊嘛!」話音剛落,自己先嚇一跳:哇!淨相這麼重的我,竟然說得出這種話?!聖賢經典和特價賣場,弘揚國學和點個贊,這「愚婦」對於高低貴賤,竟如此沒有分別?以前我應該好氣才是,怎麼現在爽朗笑出聲來?
「來吧來吧。」老闆娘終於笑嘻嘻地回頭,按著步驟在手機上一一領完卷。
我踏出店門,忍不住仰頭感慨:本來,我大可不必執拗地卡在這小小門檻之間,花了這麼多時間、這麼多力氣,才拿了這樣小小一票。這一票,對於整個活動而言,根本無足輕重,但這一票,卻給了我當頭一棒——推廣經典,也是實踐經典的歷程。
《中庸》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雖然也不是人人可渡,但愚夫愚婦亦可以入道。為什麼要聽經典?講師說:「經典多半很切身,很少去講什麼遙不可及的,或者多少時空之外的事情。經典,只在講當下的存心。」真有意思。
那天夜裏,我睡得並不好,做了很多雜夢。第二天一早,打開手機,看到真的還有一群志工們,刷票奮戰到了半夜十二點,最後確認投票系統關閉,票數排名塵埃落定,他們在群裏互道晚安。那一刻,心中的感佩,把我再次拉回小樹苗裏那群孩子拔河的情景:一直等到裁判哨音吹響那一刻,確定比賽終於結束,他們鬆開繩子,倒在地上喘著氣,開懷地笑。
也許,這場「讓國學與娛樂一爭高下」的刷票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場商業狂歡的遊戲。但這場空中遊戲的背後,都是再真實不過的情緒。有人覺得「內心像過年一樣熱鬧」,有人感覺「精疲力竭」。也許,正是在那些不被理解、飽受委屈的時刻,正是考驗自己練習心法真偽的時刻。一念之間,心量可以如此寬廣,也可以如此狹迫。
無論這次活動結果如何,到底能讓多少人因此受益,走進經典,我想,最大的受益者,當是背後這群傻傻地、單純地一直在拔這場河的人。瑞穗姊說:「從純淨的存心出發,在這個過程中,答案可以很清楚、很明白的。」
有人問:「聖人要做一件為眾生好的事,即使知道很快會碰壁、會失敗,還是要去做嗎?聖人也會有挫敗感嗎?」
講師答:「事情不一定成功,只要合乎人情義理,聖人還是會去做。因為這中間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孔子周遊列國也沒有成功,但是留下永垂不朽的教育。他留下了做人處事的風範……聖人也有挫敗感,但是不被挫敗感所拘束,不會因為挫敗感影響了他的勇氣。」
這份大無畏、這份大甘願,難道不就是修行人應發的堅固心、勇猛心、長遠心嗎?倘若能就這一點上用功,何愁功夫不日進?生死不能了?讓經典指引生命,像孩子一樣拔河吧。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