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諸葛孔明,蓋世清貞。鞠躬盡瘁,不別治生。
蜀漢諸葛亮,字孔明。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先君謂諸葛武侯,奇才也!後漢四十四年基業。非侯焉能創此?先主病篤,且謂之曰:「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可,君可自取。」是豈先主尚不知侯之廉潔耶?蓋深知後主昏闇也。自表之文,亦祇以悟之耳。
【白話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是東漢末年的奇才。雖然他很有才幹膽識,但是他從年輕時就淡泊名利,不追求官位和聲望,而在南陽種田為生。當時天下大亂,百姓常常處於戰火之中,連生命都沒有保障。曹操和劉備都瞭解到孔明的才幹,都想請他來輔佐。先是曹操去請孔明,但被拒絕了。因為孔明認為曹操要脅天子,有篡位野心,是一個梟雄,職位再高,他也不願輔佐這樣的人。
劉備一心想要復興漢王朝,平定天下,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當時劉備身邊已有關羽、張飛這樣勇武將才,但渴望能有深謀遠慮的謀臣。原本劉備身邊有一位很得力的謀臣叫徐庶,但徐庶為了救自己的母親不得已歸附了曹操。臨別時,他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於是,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一起去拜訪了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孔明,這就是成語「三顧茅廬」的來歷。前兩次拜訪,劉備都撲了空,關羽和張飛都很生氣,認為孔明太不給大哥劉備面子了。張飛甚至要把孔明綁到劉備面前,結果遭到劉備嚴厲的責備。
第三次去拜訪時,孔明終於在家了,可卻正在睡午覺。於是劉、關、張三人就在屋外等候。孔明醒來後,聽說劉備已等候多時,大為感動。相見之後,孔明為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給劉備提供了很多高明的意見。劉備聽了很受啟發,誠意邀請孔明出來輔佐自己平定天下。劉備心繫天下的心胸與誠意,最終感動了孔明,孔明答應出山,輔佐劉備打江山。
孔明定下「東和孫權,北距曹魏」的戰略。他親自帥兵南征北戰,成功運用火攻之計打贏了赤壁之戰,取下了漢中和西川;六出祁山征伐了曹魏;七次活擒南蠻首領孟獲讓其歸順。在完成這些宏偉戰略的過程裏,孔明忠心耿耿,時刻嚴守作為臣子的本分,將所有的功勞都歸給主上。從未因自己才識過人,而淩駕於君主之上。因此劉備將孔明視為最值得信賴的輔國重臣,對他格外尊重。
因此,劉備病危臨終前,向孔明交代後事時說:「丞相您的德能才略,高於曹丕十倍以上,您必然能夠興復漢室,安定國家。我兒子的才德並不足以持國,他繼位後,勞煩丞相您來輔佐他。如果他能夠體念我們蜀漢天下來之不易,肯爭氣的話,您就對他多加教導。倘若他不肯振作,朕授予您廢除他的權力。到那時就由您來親自統領操持蜀漢的朝政大權。」
聽到劉備的這些遺言,孔明泣不成聲:「臣常念陛下浩浩恩典,一心效法古來聖賢忠誠的志節。只要臣還活一天,就一定為國報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聽後,下詔忠告他的兒子說:「國家大事無論大小,一定都要向丞相求教。丞相對我蜀漢的忠誠,天地可鑒。你要把他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尊崇和孝敬。」
孔明作為輔國重臣,在治理蜀國期間,給了百姓持之深遠的仁政與德教。蜀國人心安定,物資充足,民風淳樸厚道,舉國上下都感恩他平等無私的愛民之心,敬畏他的威名。
孔明治軍嚴明,體恤將士,深得士兵們的擁護,大家都願意為國家出生入死。他率軍出征,進退有度,軍威赫赫,縱使出征到他國國土,蜀軍也從不曾騷擾當地百姓。
最後一次伐魏時,由於多年竭心盡力地操勞國事,孔明身心俱損,率領蜀軍到達五丈原,孔明感覺體力難支,他預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寫下了《臨終遺表》,向後主表明遺願:「臣的家在成都,有八百株的桑樹和一千五百畝薄田,這些已經足夠子弟們吃穿用度。我做臣子在外討伐曹魏,衣服和食物都靠公家的俸祿,我無需再經營別的生財事業。等到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不讓家裏有多餘的布帛和錢財,否則我對不住皇上您。」
孔明去世後,果然沒有給家裏留下多餘的錢財。他做官不是為聚斂財富和博得聲望,而是想報答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和一片誠心。他處處為國家著想,看到後主喜歡親近阿諛奉承的小人,就真誠告誡:「我本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但是先帝沒有因為我身分低微而嫌棄我。當時北有曹操,南有孫權,我跟隨先主從缺少人才、沒有軍隊和根據地的困境起步,歷盡艱辛,才有了今天富饒的天府之國。先帝臨終前囑託我要收復北方失地,復興漢室,我深感責任重大,生怕辜負了先帝,寢食難安。如今我外出征戰,皇上您要擔起責任,朝廷內外都要賞罰有致。要多親近郭攸之、費禕這樣的賢臣,否則就對不起先帝和忠誠的文武大臣們。」
孔明一生潔身自好,他用廉潔自勉的實際行動,為文武百官和全體百姓做出了表率,讓蜀國達到空前的安定繁榮。他鞠躬盡瘁的事蹟,永遠被後世尊敬。
(本文改編自蔡振鐸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初集第2冊廉篇 孔明潔身)
(圖片來源:東聯影視動漫公司出品大型系列德育類動漫《中華德育故事》孔明潔身)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