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范仲淹,千畝義田,已濟羣族,衣食賴焉。
宋范仲淹,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喪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
公少孤貧,以天下為己任。嘗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每感激論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為政仁厚,所至有恩,民皆畫像立生祠。義田之置,祇以贍族,然已無人能及。
【白話故事】
宋朝的范仲淹,字希文。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為了能夠養活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到了朱家。雖然朱家是一個較為富有的人家,但是母親對范仲淹的養育卻採用清貧節儉的方式。母親經常帶他去體驗農民的生活,感受農民的疾苦,所以范仲淹從小就知道窮苦人的不容易。
(編者按:雖然我們現在都能夠吃飽穿暖,但世界上還有很多窮苦的人,他們還吃不飽穿不暖,我們應該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如果我們能有機會瞭解並感受在貧困中生活的人的艱難,或許當我們有一些能力時,也會有機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這個世界更公平,更溫暖。)
隨著范仲淹慢慢長大,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朱家親生的孩子,同時也看到母親在朱家忍氣吞聲過活的不易,於是他萌發了外出求學的想法,立志有朝一日能夠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讓母親好好享清福。懷著讓母親過上更舒心的生活的願望,范仲淹踏上了求學的道路。他有幸來到一位很有德性的老師那裏求學。為了省時間和花費,有更多時間學習,他每天早上起床先煮一鍋粥,然後分成四份,然後一天就配著鹹菜,早晚各吃兩份。
(編者按:比起范仲淹的年少時的條件,現在我們每頓飯都可以吃得很豐富,那我們讀書是不是應該學習范仲淹這種學習時候的勤奮認真,更加用功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呢?)
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范仲淹中了進士,在朝廷當了官。他剛安頓好,就將自己的母親接到身邊,盡心地贍養自己的母親。
(編者按:真是很孝順的孩子,當官後第一件事情想到的就是和母親分享自己的成就)
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官公正清廉,從不考慮私利,成為朝廷官員裏的一股清流,
受到宋仁宗的重用,慢慢地做到了很高的官位。但是他生活卻勤儉節約,用存下來的俸祿購置了幾千畝的田地,取名為「義田」。之所以叫「義田」,是因為這些田是專門拿來給族群和鄉鄰裏無依無靠和貧苦人耕種的,這讓那些孤苦無依的弱勢的人不但能夠吃飽穿暖,還能在有婚嫁喪娶的時候能夠保持基本的尊嚴體面,做出該有的禮數。范仲淹的朋友見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做「義田」,擔憂地問他為什麼不留一部分錢給自己的子孫後輩。范仲淹回答說:「把錢財留給子孫,最多能夠傳兩代;但若把德性教給後代,那後代受益可謂千秋萬世呀。」
(編者按:所以直到現在我們提到范仲淹,還是能受到他的義氣與正直的鼓舞,這就是對後世深遠的影響)
范仲淹選擇族裏面比較賢能的人,將義田所有的事情都放心地交給他們去處理。面對范仲淹的信任,被委派的人也深感重任肩,內心充滿使命感,努力學習范仲淹的正直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范仲淹因做事從大局出發,一心為公,為官員們樹立了好榜樣。但也因為他總是直言進諫,對人對事從來都是秉公處理,也得罪了不少喜歡阿諛奉承、私欲滿腔的官員。於是多次被誣陷以致被貶官。他多次被貶到很偏遠的貧苦之地,但他卻不曾有任何抱怨和遺憾。他認為就是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即使受到排斥和誣陷,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大丈夫就不應該為一己之名而憂愁,有機會盡力為最基層造福百姓,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因為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甚至為他畫像並建祠堂以表達尊敬和感恩之情。
(編者按:范仲淹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夠恪守他的本分,盡力做好他該做的事情,力求幫到更多的人。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曾有位朋友請他寫詩明志,他就寫出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芳百世的名句。他希望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讓天下少一些疾苦,讓更多的百姓安居樂業。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一輩子都在這樣做。在做的過程裏,范仲淹不畏艱辛困苦,心中開闊坦蕩,所以被人們尊稱為「文正公」。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三冊義篇《仲淹義田》)
(圖片來源:東聯影視動漫公司出品的大型系列德育類動漫《中華德育故事》仲淹義田)
本期目錄...